用水滴來計時的是滴漏,能精确計算12時辰的規律和變化,是古代中國人的創舉。滴漏最早誕生于西周時期,當時青銅工藝很發達,但是不生鏽的黃銅才剛開始,興盛于西漢,從皇宮貴族向民間演變。
滴漏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厘米,外口徑74厘米,内口徑68.2厘米,底徑60厘米;第二層稱月壺,高58.5厘米,外口徑59.5厘米,内口徑54.5厘米,底徑53厘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厘米,外口徑51厘米,内口徑44厘米,底徑39厘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厘米,外口徑38.5厘米,内口徑32厘米,底徑31厘米。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中央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厘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制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闆,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受水壺中的水随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劍逐漸上升,從而讀出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