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an三聲)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勇于堅強會死,勇于柔弱則活。這兩個勇個結果,或有利或有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呢。是以聖人也不好判斷之。天之道,不争而關于取勝,不說什麼卻得到回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謀劃。天地大道廣闊無邊,雖然寬疏但卻不會漏失。
終南山古樓觀
這第一句,我實在不敢苟同。誠然,慫貨很多時候會苟全,但如果大家都是慫貨,那不是完了麼?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有這樣一句: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個時候不能這樣啊,亂世,不正需要聖人來撥亂反正麼,這裡,需要拿出孟子那句: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如果确實有安邦定國之志,經天緯地之才,卻勇于不敢,面對亂世,而求田問舍,這樣的人,實在是沒甚意思了。
南京雞鳴寺
所以老子可能也覺得此句不妥,後面說到了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而聖人猶難之。從人的角度去看天,那麼這個利害,其實不在天那裡掌握,而是在人這裡的,天下人管天下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靠一代代人積極努力得來的,絕不是靠天決定的,也絕不是不敢能成的,必須得敢沖敢上,前赴後繼,才有把天頂起來的可能,不然,真的就被天壓趴蛋了,生産力越是強大,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就越強大,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把人和自然放在了一個水平線上去比較考量,人,既是自然的一份子,也是超越自然的存在,因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改天換地,把不宜居之地,改造成宜居的家園。
天之道這句,說的是天之德了,不争,不言,不召,繟然,這些都是天之德了,成萬物而不為宰,善處下而萬物自賓,很理想的天之道,我們可以贊美,但不能指望天對自己有什麼特别關照,蒼穹之下,萬物都是一樣的待遇,所以,人之所為,終究還是靠人自己的。
廣州純陽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現代有一句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估計是從老子這句抄去的,一樣的有種大魄力的感覺。有些人解讀此句,會用宿命論,福報業果之類,其實沒什麼意思,生命中的偶然和必然,充滿了不确定性,我們隻能努力的去完善自己的命運之輪,恪守着世間的大小道理,能問心無愧的說自己是個人,這樣就行了。至于天道,那是天的事,不去管太多,如果天道有缺,有疏有失,那麼我們想法補上就是了,勇于敢則活嘛。
————————
就到這裡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