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用手機、電腦玩遊戲的時候能保持很長時間的注意力,但是一到寫作業就不行了呢?
一方面是因為遊戲設計中有多重刺激因素不斷地吸引玩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遊戲設計符合一定的心理學原理。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一個活動能夠強烈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難度跟能力相匹配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及時的反饋
由于遊戲符合這三個條件,同時又提供多重刺激(如聲音、畫面等),孩子很容易就會自動進入注意力集中的狀态。這種狀态,被心理學家米哈裡·齊克森稱為“心流”,即flow,它是一種讓人能夠全神貫注在當前任務的狀态,是注意力的最高境界。既然這個原理能被遊戲的設計者“發揚光大”,我們為什麼不能也利用起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
首先,需要孩子注意的事是他可以掌控,在他能力範圍内的。
遊戲都是過關設計,一關比一關難,這樣就能保證玩起來既不會太容易,玩一會兒就覺得無聊,也不會覺得太難,玩一會兒就想放棄,而是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水平越玩越高,自然越玩越喜歡。
家長給孩子布置任務就别超越了孩子當前的能力。比如一個初學小提琴的孩子隻會拉《小星星》,家長為了他在聯歡會上更出彩,而要求他練《小步舞曲》,這可完全是另一個段位了!幾次練不下來,孩子沒有成就感,還會專心緻志地練琴嗎?
什麼樣的目标孩子才能掌控?就是正好比他目前的能力稍稍高一點點的目标。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最近發展區”——有點挑戰,但是努力一下又能戰勝這個挑戰,這樣的難度就是最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的難度。
等孩子達到一個難度之後,再提升一小步,就跟打遊戲一樣,一關一關地過。孩子逐步找到成就感,就更喜歡拉小提琴,練琴也會更專注。
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好是短期可以達到的目标。
就像《開心消消樂》遊戲,有的目标就是消除所有冰塊,有的目标就是收集所有小動物,用最少的步數完成目标,非常明确。
如果你要一個初學小提琴的孩子練琴,就不能說:“媽媽做飯的時候,你去練琴吧!”而是要跟孩子一起,拿出琴譜,按照老師教你的進度,先練一下基本功,再把上次學的譜子練熟一點,再預習一下下次要學的譜子,必要的時候可以列個練琴的課程表,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都寫下來,這樣他才能在每次練琴的時候都有個明确的目标。
哪怕是家長覺得很簡單的事情,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幫他把任務拆解開來,讓他每次專注一個小目标。
最後,要及時給孩子一些反饋。
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自發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而且水平也會很快提升。遊戲玩得是好是壞,能不能把冰塊全部消除,在玩的過程中立刻就知道,而且立刻就能調整,下次換一種方式消除試試。
很多家長在陪孩子練琴的時候自己卻在一旁看手機,刷朋友圈,隻是用耳朵聽着。雖然有時候也會給一些反饋,但通常都是負面的:“這個音符又彈錯了!”正确的做法是要專心陪練的同時積極給出正面的反饋。比如“這一段拉得不錯,比上一次好聽多了,更順了!”或者,“拿弓的手型還要注意,你看,無名指應該在這個位置。”
哪怕你對小提琴一點不懂,也可以做些粗略的點評:“我覺得這個《生日快樂》拉得挺好聽的,下次姥姥過生日,你給拉一段好不好?”所以,家長的反饋不但要及時和具體,而且要積極正向。
為什麼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孩子學習成績差那麼大?俞敏洪老師說:一個人在18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占比超過60%,學校教育占比30%,還有10%的占比來自社會教育。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
我是和玉,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有任何有關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讓您的家庭教育充滿智慧,協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我的榮幸!期待您的關注,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