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梵語Bodhisattva,華言「菩提薩埵」,是舊譯(唐前為舊)。大道心衆生,新譯雲覺有情、菩提是道,薩埵是勇猛義。菩薩心願,為悲愍衆生,故勇猛求道。菩薩又譯作開士、大士等,開發大智、 大慧、大悲、大願之有德行、有學養之人也,佛家總以此名為求佛果的大乘衆。通常人以為泥塑、木雕等是菩薩,其實這隻是将菩薩的精神形像化,供人憶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踐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論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稱為菩薩。
學佛的人欲想實踐菩薩願心,即需實踐六度波羅蜜(波羅蜜為究竟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習。布施,有财施、法施、内施、外施、一切施;如舍身成仁、釋迦舍身肉飼鷹,皆是布施的表現。持戒,大乘的菩薩戒,不隻止息惡法,而且積極實行善法。忍辱,菩薩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現。精進,有内外精進二種,勤修戒定慧是内,立誓息滅貪瞋癡的行動是外。禅定是去惡、靜慮。菩薩有禅定功夫,方能引發智慧,繁興大用。最後般若譯為妙智慧,能解惑開慧的根本智,笃行修持應物設施是差别智。凡能積極内外實踐這六度稱為大菩薩。
本文摘自:人在江湖心在山水的博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