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樂天,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在詩壇上的地位,足以與杜甫、李白比肩。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鄭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此時李唐王朝藩鎮割據,連年戰火,民不聊生。
白居易的祖父,當時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在他兩歲時,祖父和祖母相繼去世。白居易的父親,被授予彭城縣令的官職,後升遷為徐州别駕。為了躲避戰亂,舉家遷居到宿州符離居住,白居易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
白居易自幼聰穎好學,讀書十分刻苦,因此詩詞上的功底十分深厚,天才過人。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十六歲的白居易離開家鄉,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唐朝時期,科舉考試還未十分完善,風氣相對自由,而且有考察詩作。
在當時,流行一種自我推廣的方式——行卷。就是考生在科舉正是舉行前的兩三個月,可以把自己從前滿意的作品,送給當時在文壇和詩壇上有名望的人看,請求他們指點迷津的同時,也讓他們向主考官推薦自己。
白居易當時,找到的推薦人是著名的詩人顧況。顧況是進士出身,在朝廷中享有一定的聲譽。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賞識,白居易的仕途之路無疑會變得很順利。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打趣他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長安作為唐朝的都城,在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是長安地處關中,地少人稠,所需的糧食都是通過大運河從江浙地區運來。長安的米比其他地區更貴,倒也是事實。當時的文人學士,如果自己沒有本事,在長安立足還真不容易。
但是當顧況讀到白居易的一首詩時,卻立刻改口道:“你有這樣的才華,在長安混口飯吃還是很容易的!”白居易确實很有才華,在顧況的推薦下白居易很快聲名鵲起、名滿京城;而白居易也沒有辜負顧況的賞識,不久之後就科考及第。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我們都很熟悉,因為每個人上小學的時候都背誦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相信很多人讀到這裡,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很多小學時候的啟蒙詩歌。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等等。這些詩歌,成了無數人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如同刻在骨子裡。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小學課本中的這首《草》并非白居易的原詩,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删減版”。“離離原上草”隻是前半首,白居易的原詩是五言八句的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别》,後面還有四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這首詩,是白居易的應試習作。按照唐朝的科考規定,凡是限定題材的詩作,在詩題的前面都要加上“賦得”兩個字,表示這是考試的文體,和我們今天的命題作文類似。不僅如此,命題詩還需要詠物言志,立意高遠,起承轉合,對仗工整,方正得體。
因為種種限制和束縛,命題詩一般很少有佳作。這與我們今天的高考作文是一樣的道理,雖然有那麼多滿分作文,但是放到現實語境之下,往往空洞無物,不知所雲。但是白居易的這首應試之作,讀來卻渾然天成、意境高遠,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卻全無雕琢打磨的痕迹,難怪顧況讀到此詩,拍案叫好。
賞析一下這首詩,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
古原上長滿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重新茂盛起來。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将它燒盡,春風一吹又遍地綠意。
遠處的春草侵占了古道,在陽光下延續到荒城邊上。
我又在這裡送别友人遠去,萋萋芳草盡是離别之情。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首聯寫景的同時,揭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就像這野草一般,充滿了榮衰的輪回。離離有“萋萋”之義,形容青草茂盛,化用了《楚辭》中《招隐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一句,為全詩打下基調,隐含着送别之意。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颔聯則是表意,眼前的春草讓人聯想到,秋天到來之後的一場野火,将這蔓延的春色燒為白地。但是來年春風一吹,在化為焦土的地方都會長出青草,大地又将重新煥發生機。
詩人着重描寫了古原上綠草豐茂的景緻,進而用“枯”、“榮”展示了野草歲歲循環,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體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頸聯有回到了眼前的景緻,一切景語皆情語,和前兩句不同的是這一句寫的景緻充滿了一種悲傷凄涼的氛圍。遠處芳草漫過的古道,已經很少有人走過了;陽光下的野草一直蔓延到荒城邊上。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尾聯則是完全抒情,前面所有的鋪墊,都在這裡得到了爆發。再一次送别友人,眼前所見的一切都充滿了離别之情。
詩人的感情悄然發生了轉折。野草侵的是“荒城”,接的是“古道”,這兩個地點的引入無疑讓詩句蒙上了一層荒涼之感。因此全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的情感經過一系列鋪陳、醞釀,一下子迸發了。
如今重讀這首詞,我們不僅是吟詠,還要重新體會詩人的用意和心境。在一番賞析之後,我們會發現小學課本中學習的前四句,隻是全詩的鋪墊,而後面的四句才是詩歌的“靈魂”所在。但是為什麼在小學課本中,删掉了後面四句呢?
簡單分析一下,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詩都能攔腰“斬斷”,很多格律詩都是渾然一體,如果删除了後半部分,詩歌就不再完整。但是《賦得古原草送别》這首詩,在删除了後半部分之後,依然能夠自成一體,從格律詩一變而為五言絕句,起承轉合,對仗工整。
其次,在删除後四句之後,“離離原上草”反而在消除了離别之意後,獲得了另一種意境 。《賦得古原草送别》的後半部分,寫的是詩人的離愁别緒,但是單看前半段,則變成了一首揭示萬物生長、自然循環的一首哲理詩,格調反而更加高遠。
其三,則是出于小學生識字水平的現實考慮。“離離原上草”的前四句,漢字結構都很簡單,便于小學生認讀理解。但是原詩的後半部分,則有“翠”、“荒”、“城”、“萋”等結構比較複雜,而字義又難以理解的生詞,對小學生而言是提高了認讀的門檻。小學詩詞教學,是以興趣啟蒙為主,不宜太過高深複雜。
看似對《賦得古原草送别》這首詩的簡單删減,其實改動之後的“離離原上草”反而變得更加高明。相對而言,小學課本上的删減相對成功,大家覺得呢?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我的賬号: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