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亞平 周磊
【村莊剪影】
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金興村位于河市鎮中心地帶,由原金龍村、萬興村合并而成,距嶽望高速入口不到2公裡,省道210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全村現有人口901戶2565人,耕地面積6900畝。
金興村外出流動人口220人,主要流向廣東,從事行業多為生豬販運、廢品收購、物流運輸和務工。村内有灰灘河工業園,企業衆多,擁有優質稻種植基地和稻蝦養殖示範基地。該村着力發展現代化農業,依托惠衆糧油專業合作社等5個合作社,流轉土地3900餘畝,發展優質稻及黑米種植,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14萬多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2萬餘元。
今年,該村計劃與嶽陽一個種植合作社聯營,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發展蔬菜種植500畝,預計可産生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帶動群衆就業增收,推動全村經濟發展。
【帶您“打卡”】
“五一”前夕,記者駕車從許廣高速公路屈原管理區互通駛出,見沃野平疇,溝渠縱橫,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一幅秀美、和諧、富裕的江南水鄉畫卷。不到3分鐘,便抵達位于金興村的惠衆糧油農民專業合作社。
一進門,左手邊是2000平方米的集中育秧大棚,右手邊的地坪上停滿各式各樣的農機具。一個笑容憨厚、皮膚黝黑的男子迎了上來:“我是合作社負責人陽嶽球,太陽的‘陽’、嶽陽的‘嶽’、地球的‘球’,寓意太陽之下、地球之上,在嶽陽種糧食的人。”
就是這位樸實的屈原漢子,靠種地兩次走進國務院。2011年,他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見;2014年,又受邀參加了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座談會。
1 站在風口上,農民也能起飛
在陽嶽球帶領下,記者走進集中育秧大棚,見育秧機緩緩轉動,秧盤裡的種子沐浴着陽光,在噴灑的水珠中破殼而出,長成一株株嫩綠的秧苗。
“我們投入340多萬元,建設集中育秧大棚。一個大棚隻需要1至2人管理,所有數據可實時監測。”陽嶽球說,10年前,他就開始探索集中育秧,2013年、2014年,全國集中育秧現場會連續兩年在其水稻種植基地召開。
與陽嶽球交談中,記者得知,10餘年前,從供銷社下崗的陽嶽球發現,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高,部分人甚至排斥。“他們不願意用新種子、新機械、新技術,這樣不僅體力上吃虧,産量、銷售也比不過别人。”陽嶽球萌發了規模化、機械化種田的念頭,“站在風口上,農民也能起飛。”
2009年,陽嶽球牽頭5戶農民,籌資1200萬元、租賃土地2300多畝,在營田鎮八港村成立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惠衆糧油專業合作社。
為了掌握先進的生産技術,提高水稻産量和經營效益,陽嶽球先後自費到湖南省農科院、湖南農大、浙江金華等地學習先進水稻生産技術,還聘請省農科院教授李國滿、嶽陽市農科所研究員謝曉陽擔任技術顧問。
2010年8月,屈原管理區獲批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區。陽嶽球抓住這一機遇,擴大規模經營,到2014年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達2.3萬畝,入社農戶達236戶。
“當時,原省農機局有個機插試點項目,正在找地方落腳。”屈原管理區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曹正平時任營田鎮黨委書記,他與陽嶽球探讨後決定,把項目争取過來,哪怕虧本也在所不惜。
全省首個機插秧示範推廣項目落戶屈原,當年水稻産量達到每畝450公斤,這讓陽嶽球更有幹勁。
2011年,入社農民僅水稻一項,戶均收入就超8萬元。這一年,陽嶽球獲評“全國種糧售糧大戶”。
可八港村交通不便,發展面臨瓶頸。2011年,時任河市鎮黨委書記、現屈原管理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羽翔找到陽嶽球,邀請他入駐金興村。陽嶽球正苦于發展受限,一拍即合。惠衆合作社有了新家園,金興村也迎來新發展。
2 全程機械化,種田不再難
随陽嶽球來到農田,記者看到,田埂一側,村民忙着将秧盤搬上插秧機;另一側,白鹭翩跹,優雅漫步水田之中,呈現一幅人鳥和諧的景象。
“一台插秧機需要3個人操作,1個小時能插完3畝田。以前,3個人一天都不一定插得完。”村民黃新建跟記者寒暄兩句後,便麻利地跨上插秧機,駕輕就熟地開始工作。
陽嶽球介紹,所有機械操作手都經過培訓,持證上崗。
“要去外地培訓嗎?”
陽嶽球擺擺手,笑道:“我們自己成立了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心,浸種、育秧、飛機植保、收割、烘幹,種田全過程都有人教。”
看着田間的熱鬧場面,金興村黨總支書記朱新明臉上笑開了花。“惠衆糧油專業合作社流轉村裡2800多畝地,解決了100多戶村民的就業問題。”朱新明說,“我們村還成立、引進4個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發展蓮藕種植、稻蝦養殖等,助推農村改革,促進生态高效農業發展。”
走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屈原觀測試驗站,一樓的14個觀測實驗室令人目不暇接;二樓的觀測中心,田間實時數據清晰地在大屏幕上顯示。“這是去年引進的迪麥爾智慧農業雲平台,通過田間的傳感器,可以接收到濕度、地溫等數據,并進行氣象監測,幫助我們更精準地開展灌溉、施肥等田間管理。”屈原管理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有成指着屏幕上的數據一一解釋。
“我們現在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将大數據應用到農業生産全過程,農民種田不再是難事。”陽嶽球滿臉自豪。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了操縱機器種地的新農人。
讓陽嶽球自豪的還有一件事。“我曾經得到過袁老的指點。”陽嶽球告訴記者,2012年他與隆平高科合作,創造了洞庭湖低海拔地區超級稻畝産900公斤以上的高産紀錄。當年8月1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親臨實驗生産基地組織驗收,吸引50多位國家及省市專家、300多名全國各地水稻種植大戶前來參觀學習。
在田間與袁老的合影被陽嶽球挂在合作社辦公室,成為激勵他一路前行的動力。
“陽嶽球一直堅持統一供應良種,統一工廠化育秧,統一機耕、機插、機收,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統一品牌訂單收購。”屈原管理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羽翔說,在陽嶽球帶動下,金興村雙季稻全部實行訂單制生産,所産大米以綠色生态出名。
2013年,惠衆糧油專業合作社早稻平均畝産475公斤,晚稻平均畝産530公斤,實現雙季稻噸糧田标準。2014年,陽嶽球當選“全國十佳農民”。
3 發展智慧農業,不隻是種田
“我辭掉長沙的工作,返鄉創業。”在惠衆現代農業創業孵化基地,33歲的胡魁告訴記者,前年他挂靠孵化基地,發展出一個合作社、一家公司。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金興村,陽嶽球發起成立農業創業孵化基地,為返鄉就業創業人員提供政策、技術、市場等服務。
越來越多像胡魁這樣的“80後”“90後”,從城市回歸鄉村,成為“新農人”。截至目前,惠衆孵化基地已幫助94人創業,孵化企業52家,年産值近9000萬元。
離開孵化基地,不一會兒就抵達惠衆生态農莊。農莊内,樓閣古樸,亭角飛檐,小橋流水,不時有遊客拍照打卡。
“随着合作社日益壯大,我覺得從事單一的水稻生産經營已不能适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15年7月18日,陽嶽球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惠衆生态農莊,占地400餘畝,集餐飲住宿、品茶垂釣、休閑觀光、親子互動、農耕體驗于一體。
河市鎮黨委書記徐偉告訴記者,農莊“生态休閑、農旅結合”的産業發展模式極受歡迎,開業至今,已接待長沙、嶽陽等周邊遊客數十萬人次。
“2017年開始,惠衆農莊農産品網絡銷售平台開通運營,銷售來勢喜人。”陽嶽球明白,當今時代,互聯網成了一個新的風口。
研發互聯網時代大米的革新技術,使洞庭湖的大米實現真正的高産;運用互聯網傳播手段進行生态農莊的全方位宣傳,讓田野裡四季風景如畫,到處彌漫着收獲的清香……一個個現代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夢想正在陽嶽球的規劃中綻放。
最後一站,陽嶽球帶記者參觀了一個秘密基地——四季循環種養基地。“别看面積不到1畝,試點成功的話,今年産值可達6萬多元。”陽嶽球介紹,春季種蓮藕,夏季種水稻,秋季養青蛙,冬季養鴨子,在把土地“吃幹榨盡”的同時也能保證土壤的肥力。
“現在每天管理時間隻需要5分鐘,如果試點成功,将大面積推廣,讓村民一起受益。”陽嶽球信心滿滿。
“智慧農業的發展,為村莊注入了新活力。地盤活了,景變美了,荷包鼓了,村民們也更有奔頭了。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萬餘元,基礎設施建設不再需要出去‘讨錢’。”朱新明算着這筆賬,喜不自勝。
【青年觀察】
新農民 新農村 新農業
尹婷婷(湖南理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古詩詞裡的江南農村風景秀麗、熱鬧非凡。
“五一”前夕,我跟随記者團隊來到洞庭湖畔的屈原管理區河市鎮金興村,感受新時代江南鄉村的旖旎風光。金興村的田野上,正在演奏“智慧春耕曲”,田疇間透着濃濃的“科技範”。
記憶中的童年春耕,是全家出動。爺爺奶奶挽起褲腿,赤腳下田,我站在田埂上将捆紮好的秧苗抛到田裡。可我今日所見,與幼時的記憶完全不一樣。
惠衆糧油專業合作社,集中育秧大棚猶如一座現代化的生産車間,一個個育秧軟盤整齊排開,一顆顆飽含希望的種子在這裡發芽;田間地頭,插秧機、抛秧機開足馬力,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為娴熟的機械手,耕耘着廣袤的土地;四季循環種養基地裡,蝌蚪與蓮藕嬉戲;生态農莊裡,庭院樓閣古樸典雅。如此充滿着智慧的鄉村田園綜合體,好不讓人心動!
在這裡,更多的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型為“工人”。告别傳統,實現科技種田,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和效益。
我看到在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汗水、陽光、泥土、綠葉與機械、數據,共同編織着現代農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夢想。
我看到了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農業話題常談常新,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機械化、智能化,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我國18億畝耕地精細化管理的需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穿皮鞋的農民、先進的農機、娴熟的機械手,繪就了一幅新時代江南農村“農耕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