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下語文古詩詞必背

七下語文古詩詞必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8 03:24:27

七下語文古詩詞必背(七年級下必背古詩文深度賞析)1

網絡配圖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隻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注釋

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隻,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樹立。

可:隻能。

亵玩:玩弄。

亵(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裡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歎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标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衆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衆:衆多。

七下語文古詩詞必背(七年級下必背古詩文深度賞析)2

網絡配圖

文言知識

生字

予(yú) 濯(zhuó) 漣(lián) 亵(xiè) 鮮(xiǎn) 蕃(fán)

作品斷句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一詞多義

(1)鮮

陶後鮮有聞(少)

芳草鮮美(鮮豔)《桃花源記》

(2)之

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聯詞,無實際意義,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名詞“蔓”“枝”用作動詞“生蔓”“長枝”)

香遠益清 (形容詞“遠”用作動詞“遠播”)

七下語文古詩詞必背(七年級下必背古詩文深度賞析)3

網絡配圖

寫作風格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

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歎。

首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解绶歸隐後,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緻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别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甯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态,與衆人皆羨富貴的從衆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别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然後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些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這一連串鋪叙,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範,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裡,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聖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雲:“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台之上。”作者《題蓮》詩也雲:“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後,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深深地慨歎:當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鑽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裡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後借花喻人,将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态描寫的淋漓盡緻。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裡,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衆隻求純淨的心态,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歎,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态的憎惡。

創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餘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顔遊岩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顔書,五抟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雲:“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迹。”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内寫作的。

正如《愛蓮說》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著書立說,教育青年提攜後進。宋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二程——程頤、程颢,便是他在贛州一手培養出來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為政精密,務盡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餘)司理參軍(一種小官)時,為了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和頂頭上司轉運使王逵據理力争,并遞上辭呈,不願為官,終于使剛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認自己的錯誤,囚不得死。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愛蓮說》據傳系他一次遊覽于都羅漢岩之後所作。

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專祠,并在祠後建“濂溪書院”,書院内還鑿有“愛蓮池”。由于幾經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曾在廬山的濂溪書院中贊歎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亦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霁月”。後來,贛州人為紀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頤的圖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時,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來到九江,把他曾祖寫的《愛蓮說》墨本送贈,于是贛州人就在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傳千古。▲

七下語文古詩詞必背(七年級下必背古詩文深度賞析)4

網絡配圖:周敦頤

作者簡介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複讨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内容。

聲明:本文裝載和整理自網絡,僅供學習和參考使用。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