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柴智屏宣布将要翻拍内地版《流星花園》,一絲涼意瞬間從尾椎骨爬上了頭皮,畢竟整部狗尾續貂的《流星2》,我隻記住了劉畊宏扮演的小夥子,從監獄裡出來後,回到妹妹開的小吃店,妹妹就捧出一大碗豬腳面線,讓他吃了去去黴氣。
GIF來自《流星花園》
那時候港劇柚子葉灑水、韓劇吃豆腐、古裝劇撒鹽等等辟邪、去晦氣的方法還沒有“流行”開來,坐在電視機前吃泡面的我,幾乎是在瞬間就對那碗煮成漿糊狀的面線産生了無盡的向往。
大胃王木下也挑戰過是十人份的面線
台灣的面線以面來分,可以分為白面線和紅面線兩種。可以“去晦氣去黴氣”的就是白面線,其中以豬腳面線為代表。
豬腳口感滑、潤、彈牙,富含膠原蛋白的肉皮炖至軟爛,入口即化。面線要淋一大勺豬腳高湯,再拌入大量的蒜泥,豬腳湯汁在蒜泥的加持下表現得非常優秀,而細細的面線充分吸收了湯汁和豬腳的油分,微鹹的滋味正好合襯着澆頭。
圖片來自百度
足以代表台灣面線界的“蚵仔面線”則是由白面線蒸熟後轉為褐色的紅面線為主要食材。因為蚵仔(就是小牡蛎)自帶鹹味,所以不用特别調味,沾上澱粉,一粒粒小心地丢入煮沸的熱水中汆燙一小會兒,等蚵仔變得晶瑩剔透就趕快撈出。盛一大碗高湯,将蚵仔碼在煮好的面線上,高高堆起一個尖,撒上胡椒、香菜。
吃的時候不要用筷子,因為面線看起來不爛,但根本無法夾起。直接端起碗“吸溜”才是當地人的吃法。
圖片來自百度
其實不同澆頭,如大腸、當歸、麻油、豬腳、鴨肉、豬肝、蝦仁、鱿魚、鹵蛋……随意組合就是不一樣的體驗,每一樣都有獨到的風味。大腸用老鹵老湯慢慢鹵出厚厚的油脂,隻餘下爽韌的口感。豬肝片得薄薄的,再用急火爆炒,表面炒出焦黃裡面還是嫩嫩的粉色,豬肝的鮮嫩爽滑才算沒有被破壞。——跨海而來的面線上,澆的是百年來的鄉愁。
圖片來自微博
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才是面線最初的發源地,其中以“僑鄉”泉州人最愛面線。但面線在這裡,則變成了一種更簡單、更家常的美味——“面線糊”。
就像北方人早餐常吃的豆腐腦,兩三塊錢一碗,搭配剛炸好的面條,撒點香菜、芹菜碎,還要有點胡椒粉,味道剛剛好。說起來簡單,其實面線糊的“火候”特别難把握,火候不夠就太生,燙過了又會變成漿糊,要讓盛在炖盅裡的面線依然條理分明似山間流水,一條條清澈可喜,絕對要花盡廚師的心血。
圖片來自LOFTER
早餐店裡的面線湯底裡通常要有豬血、海蛎、豬肺、切碎的魚丸等等,食客點餐時,葷料可加大腸、小腸、豬肝、豬腰等順口爽滑的澆頭。如果偶爾想改善下夥食,還可以再來一碟豬瘦肉切薄片、用醋鹽漬、再挂地瓜粉炸過的醋肉,做神仙也莫過如此了。
圖片來自LOFTER
煮面線已經如此難以拿捏,炒面線就更挑戰廚師的能力了。軟綿綿的面線跟銀芽、肉絲一起炒得絲絲相扣,又條條分開、各有彈性,絕對不是可以輕易品嘗得到的美食。
圖片來自LOFTER
面線最難的還不是烹饪,手工面線的制作更是一門獨具匠心的手藝。揉面團、抽面、拉面、甩面、曬面……十幾道工序,繁瑣又複雜。不同季節的面線,加入鹽的比例也不一樣,在陽光正好的日子裡,迎着和煦的風曬成白面,再拿到爐竈裡蒸過,最後一束束地用一條小紅紙捆在中央,排列在紙盒内,貴重得不像吃食。
圖片來自LOFTER
憑天意而成,帶着點即興感、宿命感的面線,果然适合撫慰那些失意、惆怅的人吧。
鹦鹉廚房用創意颠覆傳統廚房Creativity Overturns Ordinary Kitchen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長按,選擇“識别圖中二維碼”關注鹦鹉廚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