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21:21:03

芙蓉是林黛玉的主花喻,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豔理親喪”, 林黛玉抽的花名簽是“芙蓉——風露清愁”,其詞曰“莫怨東風當自嗟”。抽得此簽後,衆人笑着說:“這個好極。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在這裡,曹雪芹用芙蓉比黛玉,是毫無疑問的。但芙蓉自古有兩種解釋,即“出于水者,謂之水芙蓉,荷花是也;出于陸者,謂之木芙蓉。”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1

《紅樓夢》的“芙蓉”究竟是荷花還是木芙蓉?紅學家們對這一問題一直争執不下。學者們力持己論,各有所證,各有所得,雖主張“木芙蓉”一派為大流,但“水木芙蓉之争”亦如紅學其他議題一般,學者們比肩接踵、紛至沓來,研究方法層出不窮、此起彼伏,但熙熙攘攘半個世紀,至今未有定論。“蓋《紅樓夢》體大思精,書未成而作者先逝,論者貴在言之成理,不可能絕對周全。”由于掌握知識的有限性及思想的不成熟,小編亦不能解答這一問題,但小編傾向于木芙蓉論,所以本文将重點分析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

嬌花照水之态、慵懶嬌豔之美、朝開暮落之稱

古人常雲木芙蓉有照水之美,因木芙蓉忌幹旱,耐水濕,喜臨水而生,且花朵大色澤豔麗,開花時波光與花影,相映益妍,“雖居岸上,如在水中”,“種池塘邊,映水益妍。”分外妖娆,故有芙蓉弄影之說。關于此花風緻,古籍也多有記載:“傍水施朱意自真,幽栖非是避芳塵”,相傳蘇東坡在杭州時,就在蘇堤上遍植芙蓉,“木芙蓉,蘇堤兩岸如錦,湖水影而可愛。内廷亦有芙蓉閣,開時最盛。”

而林黛玉的形象正如這幾句詩所言“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兩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黛玉風流袅娜,靜時如嬌花照水,動時如弱柳扶風,這兩句是黛玉之美的最好诠釋。無獨有偶,黛玉的嬌花照水之态恰恰與木芙蓉“照水弄嬌斜”的姿态相照應。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2

此外,在漢代,木芙蓉已被用來喻佳人,發展到唐五代,用木芙蓉的美色來形容嬌豔絕倫的美女已十分流行。到了宋代,在吟詠木芙蓉的詩篇裡,除了前文所論的“照水之美”,木芙蓉還擁有了一種午後微醉、将醒未醒、将睡未睡的慵懶嬌豔之美。如宋王安石《木芙蓉》說的“正似美人初醉着,強擡青鏡欲妝慵”、範成大《題羔羊齋外木芙蓉》言的“慵妝酣酒夕陽濃,洗盡霜痕看绮絲。”而黛玉,在《紅樓夢》 一書裡有着“病西施”的稱号,最常見的便是她将睡未睡、将醒未醒的慵懶姿态。“意綿綿靜日玉生香”、“潇湘館春困發幽情”這兩回恰好描寫了林黛玉嬌弱嬌慵,妩媚過人的形象。

且木芙蓉的花期很短,或一日而謝,或三日而謝,或五日即謝,有“朝開暮落”之稱,“秋半着花,花時枝頭蓓蕾不計其數,朝開暮謝”。因此如趙彥昭《秋朝木芙蓉》詩雲:“平明露滴垂紅臉,似有朝愁暮落悲”,清後期李汝珍《鏡花緣》也稱芙蓉朝開暮落,其性無常。可以說,木芙蓉确實給人以易落夭折之感。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3

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恰好又是“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脂評雲:“為黛玉寫照,衆人目中隻此一句足矣。又:從衆人目中寫黛玉。草胎卉質,豈能勝物?想其衣裙,豈不得不勉強支持者也。”(甲戌夾批)林黛玉體弱多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在賈府的生活雖衣食不愁,但終究是寄人籬下,且她又心性敏感,常為她與寶玉的愛情擔憂,以緻病情越發嚴重,令人總有黛玉随時夭亡之感。而事實也是黛玉“情深不壽”“淚盡早夭”,這又與木芙蓉“朝開暮落”的自然屬性相對應。木芙蓉花開時“清姿雅緻、獨殿群芳,乃秋色之最佳者”,卻又偏偏易折易落,其所具有的這種特質或許在曹雪芹眼中,正是才華出衆、至純至潔、靈氣逼人卻又薄命的林黛玉所應有的特質。

君子隐士之質

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抗霜。《格物叢談》雲:“此花又最耐寒,八九月餘,天高氣爽,春意自如,故亦有拒霜之名。”木芙蓉盛開于農曆九月至十一月,此時百花凋謝,它卻傲霜綻放,這種耿介之姿讓它得到了宋代詩人們的喜愛與盛贊,王安石《拒霜花》用“落盡群花獨自芳,紅英渾欲拒嚴霜”之句贊美它,蘇轼《和陳述古拒霜花》雲“千林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意思是芙蓉稱名‘拒霜’不确切,霜愈打,花愈豔,應是‘宜’,何拒之有!強調芙蓉不畏霜寒,且樂于霜寒的非同一般的品性。”文人從木芙蓉迎霜綻放、拒霜傲秋的自然物性上看到了堅貞與執着,從而把對這種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在拒霜花上,使得木芙蓉具備了“傲”的淩霜之姿,堪稱君子。吳桂芳《木芙蓉賦》贊雲:“不趨時以逐榮,曆遲暮而獨妍。豈凋貞于霜雪,況比色于绮纨。洵玩操之可嘉,知春華之莫班。”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4

木芙蓉又不與春花争豔,不與夏花争榮,且隐居于田園水畔,不為權貴所器重,又被冠之于花中隐士之名。李漁雲:“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謂二季功臣也……凡是有籬落之家,此種必不可少。如或傍水而居,隔岸不見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而黛玉恰又有着君子、隐士之質。她追求質本潔來還潔去的自我堅守,面對“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依舊不肯低頭,不願苟且。而黛玉在寶钗、湘雲等争相着豔之時,一心追求自我才華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她無心交際,無心處世,她的孤傲之質,正如她寫的《問菊》詩那一句“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她的君子之質,以菊自問,然放諸木芙蓉上亦無不可。

凄涼嗟歎之感

黛玉的芙蓉之喻成為一段紅學公案,隻因學者們認為“色、香、品種,牡丹都遠勝于芙蓉”,故芙蓉在品貌上不堪與牡丹颉颃而足以比黛玉。但實際上,論形态,木芙蓉“紅如錦帳春囊綻,黃似霓裳舞袖開”;論香氣,木芙蓉 “清香晨風遠”;論姿态,木芙蓉“正似美人初醉着,強拾春鏡欲妝慵”。牡丹與木芙蓉,前者占盡春光,後者自得西風,但是此二者的名氣與地位卻相差幾何。

牡丹,《花經》與《瓶史》列為一品九命,而木芙蓉《花經》為九品一命,《瓶花譜》為六品四命。牡丹被尊為“花中之王”,有“秋牡丹”之稱的木芙蓉色、相、品皆不差,卻少為人知,更無一個像樣的名号。《廣群芳譜》以無限憐愛之情頌揚這懷才不遇的木芙蓉:“此花清姿雅緻,獨殿衆芳;秋江寂寞,不怨東風,可稱俟命之君子。”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5

在落第、隐士等詩人筆下,木芙蓉也成為他們的化身,成為他們抒發不平之意的載體。“本自江湖遠,常開霜露餘。争春候秾李,得水異紅蕖”、“雖妝蜀國三秋色,難入豳風七月詩”、“不肯嫁東風,殷勤霜露中。”詩人們也極愛将它與牡丹挑戰,作詩作詞雲:“卻笑牡丹猶淺俗,但将濃豔醉春風”、“能共牡丹争幾許。惜花對景聊為主。”第六十三回,寶钗抽得牡丹簽,黛玉抽得芙蓉簽,并注雲“自飲一杯,牡丹陪引一杯。”黛玉的自飲一杯充滿着孤芳自賞、形影相吊的凄涼嗟歎之感,而寶钗的陪引一杯,又是用寶钗的人人贊好,占盡春光來襯托黛玉寄人籬下,清冷孤寂的境遇。從小說的情節發展看,木芙蓉的落第之喻還預示着黛玉在選媳競争中的落選。黛玉芙蓉花簽上的那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原詩出自歐陽修的《明妃曲》,被隐的上一句“紅顔勝人多薄命”也巧妙地暗示了黛玉的命運。根據脂批,林黛玉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戚序本第三回總評),應自嗟而不必“怨”人。

林黛玉與芙蓉花的相似之處(木芙蓉意象與林黛玉形象)6

此外,寶玉撰《芙蓉女兒诔》祭奠晴雯。脂評雲:“又當知雖诔晴雯,又實诔黛玉也。”(庚辰第七十八回夾批)。寶玉心中,晴雯死後當成芙蓉花神,而在曆史上被譽為芙蓉花神者有石曼青、丁度。在文人筆下,石曼青與丁度死後成為芙蓉花神,他們将此二人的離世詩意化,成為一種死谶。石曼青,丁度“都是個性樸直率真,不染俗濁,不懂逢迎之人。”《芙蓉女兒诔》贊美晴雯“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而黛玉亦是“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皆與石曼青、丁度為一類人。悲憤欲絕的寶玉以芙蓉花神詩化對晴雯的祭奠,“但不僅僅是诔晴雯,也有為林黛玉最後結局‘作谶’之處。”這恰又與黛玉芙蓉花簽上“紅顔勝人多薄命”相照應。

可以說,黛玉的人物形象在芙蓉花喻的觀照之下,更為生動,深刻、明朗。而後世評紅詩人提及黛玉,總能聯想到芙蓉花喻,甚至以芙蓉直接代稱黛玉。西園主人《紅樓夢金陵十二钗本事詩》詠薛寶钗的“調寄乳燕飛”一詩“豔冠群芳君知否,清露芙蓉并峙”句,即用“芙蓉” 指林黛玉。在當代學者對“芙蓉”公案的不斷研究、分析之下,林黛玉孤标傲世、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至少給予了芙蓉花喻内涵不斷的解讀與重構。正如何小顔說的:“中國花文化的核心精神卻是花的人格化,賦花以人格,賦人以花格,乃至最終誰賦誰以品格幾至不可究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