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讀作wù,漢語常用字,最早見于圖形文字,其本義是斧钺等一類的兵器,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幹第五位的代稱,并成為此義的專用字,由此又引申為序數第五,又因其處于十天幹的中間位置,因以指方位中央,也指代土。
戊,象形字。甲骨文中已有“戊”字,據考,戊當指越,也有認為是指越人所制造的兵器,通钺。圖(一)是圖形文字的“戊”,是一把上古時代像鑿鏟形的狹而有肩的最早的斧形武器,有斧身、斧柄、頂鈎、腳叉,完全是實物的圖象。這種武器,就叫“戊”,讀wù,音務。圖(二)是甲骨文的“戊”字,斧形大緻不變,但字體卻已開始線條化了。圖(三)是金文的“戊”,此時“戊”的形體開始變了:除了強調突出了斧身外,頂鈎變了,斧柄彎了、腳叉成為斜線。圖(四)是秦篆的“戊”字,訛變更大:斧柄彎而短,腳叉彎而長,頂鈎竟成為丫杈形了。于是便相沿發展為圖(五)的漢隸和(六)的楷書。“戊”字的結體特點:中間是空的。“戊”這種武器,後來大抵被後起的武器所淘汰了,便把這個字借用為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來表示次序的符号)的第五位,作為“五”的代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