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認為的名字一般是指對一個人的稱呼,包括他的姓和名,比如張三、李四,張和李是姓,三和四是名。
但在我國古代,名和字是分開的。古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
那麼古代的名和字有什麼講究呢?
讀書時學古文及詩詞,常要背作者的姓名、字号,搞不清楚古人取這麼多名字幹啥,現在才知道,原來古人的名字有不少講究。
"名"又叫" 本名",一般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或受尊敬的長輩命"名"。記入官府的戶籍,又叫官名。主要是供長輩呼喚。
"字"又叫"表字",古時男子二十歲時舉行成人禮,即冠禮 ,并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 ,并取"字"。主要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由此可以看出,名和字是古人人生中兩個不同階段而起的稱謂,所以他們有着不同的寓意。名起于出生之時,标志一個人的降臨。字起于冠禮或及笄禮時,代表一個人進入成年。
古人一般自稱用名,稱人用字。比如《三國演義》電視劇裡,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他出場時一般都是自稱“亮”,而别人稱呼他為“孔明”先生。
那麼古代的名和字有什麼關系呢?
《白虎通˙姓名》說: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可知古人的“字”是由“名”衍生而來,他們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
一般名和字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字義相近,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如杜甫,名甫,字子美。甫是指美男子的意思,和子美的意思也是相近的。
二是字意相反,互相對立。如韓愈,名愈,字退之。愈是進一步的意思,和退之,正好進、退互補。如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是明亮之意,而晦則是昏暗之意,兩者相反。
三是引經據典,互有關聯。如趙雲,字子龍,《周易》上說“雲從龍,風從虎”,龍在雲中穿梭,雲和龍本是一體。如孫權,字仲謀,權謀二字,連起來才是完整意思。如:王維,字摩诘,維摩诘是梵語,是佛家一個菩薩的名字。
由此可見,古人取名字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背後有着深厚文化底蘊,也無怪乎今天的人對取名也非常重視了,畢竟誰都希望自己有個好名字伴随自己一生,為自己帶來好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