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壇,夏目漱石的名字家喻戶曉,他的作品在日本人人皆知,影響力直至今日依然沒有褪色。他的頭像更是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币上,到2004年才被野口英世所取代。夏目漱石的小說,除了那部《我是貓》以外,長篇小說《心》也是極具影響力的,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夏目漱石代表作之一《心》中的十句格言,體會其文字的真實内涵。
長篇小說《心》,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這部小說是夏目漱石後期的作品,在小說發表兩年後,他便離世。小說《心》是夏目漱石寫作風格轉變的代表作,他一改俳諧式、遊戲式的創作常态,選擇直截了當的挖掘人物的心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将明治時代知識分子中利己主義者可惡、可悲、可歎的孤獨内心世界,用最深刻、最鮮明的形式暴露于世人面前。
《心》這部小說創作時代是日本國家極速推進的時代,新舊思想的摩擦,人與人之間的利用和互不信任,讓諸多問題暴露于社會之上。夏目漱石面對時代問題,結合自身胃潰瘍纏身的不幸遭遇,力求在精神上得到安撫,因此創作了這部針對人類利己主義進行批判的作品。
小說是圍繞“先生”與“K”之間的糾葛展開的,他們都愛上了房東家的千金小姐,但“先生”因為幼年時期的遭遇,使他一直默默的堅守着愛,遲遲不敢表白。“先生”的好友“K”向前者訴說對房東家千金小姐的愛意後,“先生”卻背地裡向房東太太表露對其女兒的真心,并強烈要求與其結婚。“K”知道後,無比絕望,無法接受,選擇自己結束了生命。而“先生”真的與房東家女兒結婚後,一直無法忘記“K”,他的内心掙紮,困苦,無法走出來,最終也結束自己的生命。
小說《心》中的“K”,真讓人揪心,他的經曆與性格代表着時代下作者的思想沖突。“K”被寄養,他是無可奈何,隻能被動服從,他不得不接受他人支配的本位思想。“K”拒絕養父推薦的專業,表現出他的思想由他人本位向自我本位轉變。“K”的任性激怒了養父,養父拒絕資助他上學,他也拒絕了“先生”的資助,這些經曆可以體現出“K”完全使用了自我本文思想生活。
但“K”的任性是讓他走上末路的決定性因素。在其内心中,他排斥任由擺布,養父不再理他,“先生”也背離他,他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刹那間破滅,最終他選擇不歸路。個人主義破滅讓“K”無法生存,這是因為夏目漱石所塑造的“K”崇尚的個人主義,踐踏了作者個人主義追求,而他所塑造的“K”必須結束生命才能證明自己的堅守。
小說《心》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先生”早期的遭遇讓人同情,他的家境很好,但叔父侵吞了他父母的财産,這讓性格單純的、樂觀的“先生”對世人産生懷疑的态度,這一遭遇是作者夏目漱石在訴說個人利己主義的醜陋。
又因為“先生”資助了“K”,而“K”和“先生”愛上了同一個人,“先生”開始嫉妒“K”,前者又利用了後者的弱點,率先表白,這代表着“先生”對“K”的背叛,同時說明“先生”的個人主義破滅,最終導緻悲劇的發生。
小說《心》是作者夏目漱石在探讨個人主義破滅後,人所發生的變化,向世人證明人類利己主義思想的可怕之處,而悲劇的發生,也表明回歸傳統道德觀的終極訴求。
總之,《心》的劇情是虐心的,而背後的道理和精神内涵是極為玄妙的。真佩服夏目漱石,他太厲害了,不愧日本文學大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心》中的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的精神内涵,讀懂你會有所感觸。
耿直的人,即使和他吵架心裡也痛快。——夏目漱石《心》
本來早就應該死的,不知為何活到了今日。——夏目漱石《心》
“錢!一看見錢,任何正人君子都馬上變成壞人!”——夏目漱石《心》
對于人的無奈以及與生俱來的善美,我頓悟到人生是無常的。——夏目漱石《心》
聞香隻在香氣迸發的那一刹那,品酒隻在喝下第一口的那一瞬間。——夏目漱石《心》
我感到人這東西真是脆弱,生下來便帶有無可奈何的脆弱,不堪一擊。——夏目漱石《心》
因為我連自己都不信任,所以不能信任他人,我除了詛咒自己沒有别的辦法了。——夏目漱石《心》
你或許為之驚詫,但我至今仍這樣深信不疑,深信真正的愛同宗教信仰沒有什麼不同。——夏目漱石《心》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平常是個好人,至少是個普通人,可一旦發生什麼事情,就會變成壞人。——夏目漱石《心》
我們出生在這個充滿自由、獨立、自我的時代,作為代價,我們不得不學會品嘗孤獨的滋味啊。——夏目漱石《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