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6 05:54:11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如果問你一個問題:什麼是科學知識?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1

可能你一時間很難準确回答,不過百度會告訴你:“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

但這個觀點至少有兩種反對的聲音的人,一個是波普爾,一個是康德。他們為什麼會反對,又反對什麼呢?讓我們今天來聊聊。

其實,當你思考這個定義“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隐含着至少兩個前提:

第一個:知識(或真理)是先天存在的,知識等待着我們去發現,揭示它。

第二個:知識必須能經受客觀經驗的驗證,也就是說,知識應該具有經驗的可驗證性。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2

其實這是一種關于知識“證實主義”,這種思考方式或者觀念認為,世界存在一種客觀的真理,我們隻需要通過觀察、實驗、歸納分析,最終去發現它就可以了,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揭示這個世界的奧秘,那個絕對的真理,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認知方式。

在西方哲學史上,關于知識的探讨,最終要追溯到智者泰阿泰德,泰阿泰德認為“知識就是真的信念”,換句話說,我們堅信的東西就是知識,就是真理。但他的朋友蘇格拉底很快發現了這個定義的問題,因為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相信關于某一事件的某種說法,而且這種說法的确是真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我們有關于此一事件的知識。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3

比如,在法庭上,有一被告甲被指控偷竊。假設甲确确實實是小偷,但檢察官先生并沒有确鑿的證據證明甲是小偷。于是,檢察官使用編造出來的證據使得法官和陪審團相信甲是小偷。在這一情境中,甲是小偷乃事實,所以為真。法官和陪審團也相信甲是小偷,所以是一“真的信念”。但是,我們能因此就說法官和陪審團有關于“甲是小偷”的知識嗎?顯 然不行。所以,蘇格拉底和泰阿泰德建議加上“必須經過證明”這一條件。這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提出的關于知識的定義,即“知識是證明了的真的信念”。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4

可被證明性是知識的一個關鍵條件,這是我們關于知識的一種普通觀念,但哲學家波普爾對這個定義提出了挑戰。他說,是否具有可證僞性才是科學知識和非科學知識的一個明顯分界線。這是一種“證僞主義”知識論觀點,波普爾怎麼說的呢?

這要從我們傳統的“證實主義”觀點說起,傳統的知識觀點認為,知識必須具有可證明性,知識是基于觀察和歸納的。比如古代人通過觀察鬥轉星移,總結出了一套基本的天文學知識;古代人通過觀察天氣周期性變化,總結出了關于農曆時節的知識。但這種基于大量事實,而歸納出的知識,有一個緻命的問題,那就是我們不能觀察所有情況,也就是說總存在一些遺漏的事實,我們沒有觀察到,而這些“例外”就可能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5

而事實上,人類的知識體系就是沿着這樣的路徑發展的,不斷提出新的猜想,否定過去的認知,然後科學不斷進步。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現在的宇宙觀;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都是沿着這個路徑發展的。我們總是在證明過去是錯誤的基礎上,才獲得了進步。這就是波普爾的“證僞理論”。如果一個知識是不可證僞的,比如神學,那麼它就不是科學的知識,隻有可能被證僞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科學知識。而證僞主義則告訴我們,我們永遠無法獲得一個真理,而隻能得到一些暫時性的知識。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6

其實,我們進一步思考,其實證實主義的問題,關鍵在于:歸納法。如果我們總是在證明過去是正确的,那麼我們永遠無法獲得進步,而隻有不斷證明過去是錯誤的,人類才能獲得進步。而且歸納法總是存在可被證僞的可能,比如那個著名的黑天鵝例子,不管你發現了多少白色的天鵝,通過歸納法,我們都不能證明天鵝就是白色的,直到你發現有一隻黑色的天鵝出現,過去的認知就被打破了。所以,歸納法和可證明性天生就是自相矛盾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哲學家是如何看待知識的,我們前面講到,傳統的關于科學知識的定義是:“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這裡我們假設了知識是客觀存在的,而恰恰康德并不這麼認為,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就指出,知識的兩個要素:直觀和概念(或者說觀念),而這兩種都是主觀的,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構建了一個認知體系,然後試圖去證明它們的正确性,這本身就存在邏輯問題。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7

由此,康德提出了他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知識論觀點。他說:并不是知識去符合客觀事實,而正好是反過來,是我們的主觀認知塑造了這個世界。也就是說,我們眼中的所謂客觀事實,隻是我們的主觀觀念塑造的,通過感覺和知覺(或者說理性)去塑造的。我們的主觀如何塑造這個世界的呢?哲學的論證太過于抽象了,我舉一個例子。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來到了一所小學,對小朋友們做了智力測驗。做完測驗之後,教授給老師們兩份名單,并告訴老師,一份名單上的小孩很有潛力,這些小孩的智商在未來會進步很大;而另外一份名單上的小孩則不會有太大的提升。而實際上,這兩份名單都是完全随機分配的,但老師們不知道。

一年之後,這些教授重新回到了這所小學,詢問老師這兩批小孩過去一年表現得怎麼樣?結果心理學家的預言真的實現了,第一份名單上的小朋友在過去的一年裡變得特别聰明,而另外一份名單上的小朋友們卻沒有多大的起色。而且在随後的智商測試中,也印證了老師的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道理非常簡單。

叔本華的生活的語錄(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8

當老師被告知小朋友有潛力的時候,老師就會花更多的精力關注這群小朋友。會給這些小朋友更多積極的評價和鼓勵;而相反,被認為是智商一般的小朋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老師們會認為他們真的沒有什麼潛力,所以在潛移默化中,不會給太多積極的評價和鼓勵,甚至還會出負面的評價。這才是導緻這兩組小朋友真正拉開差距的原因。在心理學裡,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然這是一個心理學實驗,但這個心理學實驗反應了一種我們普遍的認知模式,當我們設定一個假設,如果這個假設被印刻在我們信念中,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去證明它,久而久之,這個假設就成為了一種潛移默化的真理,而且看似好像被我們證明了的真理,但其實這隻是一開始我們的假設變成了現實而已。

對于認識這個世界是同樣的道理,社會運行規則、社交禮儀規範、市場經濟體系,甚至人類的道德體系都是一種假設。而隻是我們絕大多人都已經默認了這樣的假設,而且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實際上,是我們的認知塑造的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

就像叔本華說的“世界是我的表象”。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