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基佬四十》(1997)香港版海報
《基佬四十》(1997)是一部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同志題材的香港搞笑喜劇電影。冷靜客觀而又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一軸多線的故事鋪展、不溫不火的劇情節奏、典型而又真實的人物形象、加上一幫名氣甚強的演員的敬業演出,相信不論是同志還是非同志都會覺得這部電影并不會因為是基情題材而顯得有些異類。
這部電影是講同志的生活,卻又不那麼矯情,畢竟同志也是平常人,所以《基佬四十》就像其它的優秀劇情片一樣,會讓你發笑、會讓你思考、會讓你哀傷、當然也會帶給你感動。
這部電影非常出彩,可是遠遠沒有《春光乍洩》(1997)、《藍宇》(2001)等出名,其中緣由呢,大概是因為出品在1996年,整個香港社會正面臨着1997回歸的人心浮動,社會的政治氣氛太濃,人們的注意力不可能關注到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沒有美型花樣男的同志片,一部沒有娘娘腔、“蘭花指”的同志片,一部幾乎沒有情欲戲、肉感的同志片。陳小春、林子祥的樣子普通的就像你在大街上随處可以見到的普通男人,正是這樣的普通模樣,恰恰是大部分這類人生活中的樣子。他們是同志,但也是普通人,他們跟其他人一樣生活着,經曆着愛恨離合。這樣生活化的基調使整部片不似其他同志片一樣過分藝術化,而成為了一部當時香港社會同志生活的真實畫卷,讓人從内心裡變多了幾分親切感。
婚姻家庭輔導中心46歲的輔導員羅家聲(林子祥飾演)與其伴侶sunny(陳小春飾演)個性迥異,對于同志身份的态度也背道而馳,羅家聲一直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同志,而sunny則從不避諱,正是因為兩人這一矛盾的個性,使兩人相處8年以後,進入了瓶頸期,與此同時,羅家聲青梅竹馬的女友回香港欲與他結婚,羅家聲因工作到深圳認識了一個“小白臉”,而羅家聲同是同志的朋友大學教授kim患艾滋病去世,他的家人卻不同意他的伴侶kk出席葬禮……一系列的事情導緻了羅家聲和sunny之間感情的破裂,46歲的羅家聲突然面對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相對于《霸王别姬》(1993)、《春光乍洩》裡同志之情的糾結與凄美,《基佬四十》裡的感情則象發生在我們身邊每一對戀人之間的感情,真實而熱鬧,溫暖而感人。看過以後便會不由得感歎:原來同志片可以不那麼壓抑郁悶,不那麼糾結凄婉,原來同志片可以這樣的舒服!
整個故事的主線,是sunny和羅家聲一對感情的和——分——和。sunny在這一次感情的戰役中無疑是主動而熱情的,他的坦然、率性,他對羅家聲的愛,最終使羅家聲站出來主動的追逐他。
按照現在許多同志電影的美型受标準,陳小春的樣子、聲音無疑是不合格的,但是當一開始看到sunny抱着熊仔坐在床上淡淡叙述自己同羅家聲的感情,看到他在CD店輕描淡寫間向羅家聲女友宣布了自己的所有權,看到他當街追打“深圳小林”捍衛自己與羅家聲的感情,會讓人認為,已經沒有誰能夠比他更适合這個角色了。相比起來,羅家聲顯得非常的窩囊而不讨喜,面對感情他是懦弱的,除了性格原因、童年陰影,更多的是家族、社會與工作的壓力。46歲的男人面對感情畢竟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奮不顧身了,他們顧慮的更多也承擔的更多,林子祥對這個角色的演繹是成功的,不論是外表的唯懦還是内心的保守。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裡著墨較多的另一對:大學教授kim和旅遊傳記作家kk(吳鎮宇飾演)。很多時候讓人甚至錯覺吳鎮宇才是電影裡畫龍點睛的那一筆,看慣了他犀利的一面突然發現原來他也是那樣的柔和,每一次出場,都蓋過了兩個男主角,kk是溫文沉靜的,話不多,卻堪稱經典。第一次出場,羅家聲與kim和kk在酒吧相遇,kim無意對羅家聲說他總是飛來飛去,kk隻是看着kim,輕輕說“以後不飛了”。不止是kim,羅家聲,甚至看着電影的你都會為之目光中的深情一震。
kim查出有艾滋以後,kk整日伴在床前照顧,可是kim還是去世了,他的家人不希望kk參加他的葬禮,kk最終還是去了,戴着墨鏡,默默的站在靈堂的外面,送自己的愛人最後一程,他一步步走進靈堂,面對kim家人的驅趕,面對sunny與kim家人甚至羅家聲的争執,他隻是默默的把花圈放在了kim靈前最顯眼的位置,摘下眼睛,沒有一句話,甚至沒有一滴淚,眼神中的悲傷卻直直的刺到每一個人心裡。隻是簡單的愛一個人而已,有錯麼?
除了情感,整部電影裡貫穿始終的,是關于同志身份的認同問題,這是同志面臨的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卻也是很多同志電影不願意去提或者淺嘗辄止的問題。
電影裡社會對于同志的态度,大緻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寬容并理解(或者說支持?)的,以羅家聲的女友阿泉和羅家聲爸爸為例,從小喜歡羅家聲,再見時發現了他是同志,可是還是不介意跟他結婚,而最後,她又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婚禮,鼓勵羅家聲去把sunny追回來。雖然看起來很偉大,但是卻因為這個偉大倒顯得阿泉不真實。
而羅家聲的爸爸在知道羅家聲喜歡男人以後,不顧羅家聲的哀求,憤然離去,在羅家聲頹然失望時,他卻突然又出現在他面前,“坐車,我沒有零錢啊”,一句話,一張紙币,一切釋然,是啊,喜歡男人又怎樣,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畢竟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過的幸福而已。
一類是不理解反對的,以kim的家人和穿插在其中的一些人為例,kk在kim葬禮上遭遇到驅趕,面對這一切他微微顫動的嘴角,卻讓人深深體會到了他的無奈。sunny說,kk其實是kim的“未亡人”。一個詞,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說同志間的感情不能像異性戀一樣得到法律的保證,那麼對于一生厮守的同志戀人來說,拿什麼來捍衛自己應得的東西?
還有一類,便是一群處于接受中的人,他們的思想處于一個轉變的時期。以羅家聲的表弟為代表。羅家聲的十姑姑是個les,她兒子一直不接受同志,所以不接受她,最後在女友的勸告下,他終于同意母親來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典禮上女友的父母認出了羅家聲是同志,男孩揪住家聲要解釋,十姑姑一句話令他陷入沉思:基佬有什麼錯?難道比殺人放火還不如?
除了表現社會對同志的身份認同,還有同志自身的認同。sunny和家聲正是其中的兩極,sunny是個自我認同感很強的人,認識并且悅納自己,所以他過的很開心。羅家聲處處把自己置于桎梏裡,不肯正面自己的同志身份。
雖然很多時候是顧慮于家族社會的壓力,但是,若是自己都不能認識自己,那麼很多時候隻能造成悲劇,就像羅家聲工作中遇到的那個案例,一個同志,迫于社會壓力結婚了,自己卻又沒有辦法接受,于是在外面找了伴侶,結果,造成了三個人的傷害。兩個人是需要勇氣才能有一直在一起的力量,對于同志更是如此。不管是社會,還是自身,多一份認同,也許就多一份力量吧。
所幸,羅家聲最後大聲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所幸,有情人終于又在一起……在電影的最後,羅家聲在酒吧為sunny高歌一曲,轉頭卻發現sunny已經離去,當他拖着沮喪的腳步走回家的時候,卻驚喜的發現,sunny已經回家,回家,很溫暖的一個詞,意味着感情的歸屬與延續……至此,我們擁有了一個溫馨感動的結局。
在《基佬四十》中,伍詠薇所飾演的家聲女朋友麗泉卻對同性戀持有開放的正面态度,認為隻要是真愛,那就應該放膽追尋。在當今的社會中,接受同性戀的人遠比不接受的人少很多。而吳鎮宇扮演的旅遊傳記作家,個性相比就比較文雅,《基佬四十》中吳鎮宇的戲份不多,但卻是文藝氣息極濃的一個角色,在衆多配角中顯得猶為出色,單是在戀人追悼會外的那一駐足就顯得敏感而溫雅,即舍不得情人的最後分别,又要考慮情人的身份和影響,讓人同情感歎,吳鎮宇的确是出色的表達出了同志戀人無法被世俗接受的無奈和悲痛。
而主角林子祥演技也相當不俗,小心謹慎的回避到最後的鼓起勇氣的坦白,均合情合理,讓人動容,陳小春的角色诠釋也比較到位,因為年輕而無所顧忌,比較激進。還驚喜的看見毛俊輝,以及舒淇、李子雄、陳寶蓮等當年不是大牌卻演技精湛的好演員。
《基佬四十》拍自1996年,電影導演是舒琪,也是《虎度門》(1996)的導演,相比同類型題材,這部電影輕松幽默、積極向上,觀賞性以及回味都會給人不少共鳴。如果這個電影早産生或者晚兩年,估計影響應該不小,滄海遺珠啊……總的說來這部電影算是同志片中的佳作,在笑過,哭過,感動過之後,能讓人有那麼一些可以去深思的。值得一看!
電影《基佬四十》(1997)香港VCD版封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