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詩友在我發布的《七律·寫詩體會其三》評論欄裡留言,要我談談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結合我的詩歌創作體會,列舉一首《七律·懷念母親》,談一談我對賦、比、興的理解和運用。
七 律
懷 念 母 親
面杖娘留在眼前,
卅年恩義夢萦牽。
相夫教子芳徽在,
睦譜和鄰懿範傳。
遊子常思春晖暖,
庭萱挂露歲秋寒。
人生坎坷不留悔,
悅色欣然美夢圓。
星光于2020年5月10日母親節
賦,陳述,鋪陳直叙。興,興會,興緻,興趣,我們稱為靈感,西方人叫做創作性情緒。比,比喻,用一件事情比喻另一件事情。簡言之,賦,即直言其事; 興,是見物起興; 比,就是以此例彼。
我在詩歌創作中深有體會:“靈感來襲堪喜悅”,“喜悅”就是興會。興會是詩歌創作的由頭,也是詩歌創作的原動力。譬如,今年母親節看見櫥櫃裡擺放的擀面杖,是娘曾經用過的、我使用至今的陳年炊具。我記得童年感冒發燒的時候,娘就用這根擀面杖給我及時地做一碗手擀面,碗裡加兩個荷包蛋,經娘手調制後,香噴噴熱騰騰的面食進了肚,再吃兩片APC,蒙上厚被子睡一覺,醒來後,渾身熱汗涔涔,感覺輕松,感冒病症就痊愈了。
這根有40多年工齡而且精緻耐用的擀面杖,觸發了我那根脆弱的神經,引發了我思念親人之情:“面杖娘留在眼前,卅年恩義夢萦牽。”這首詩起句由物及心,由面杖而及情,靈感迸發。首聯就是将我的思念母親之情和由思念的有關事物平鋪直叙地表達出來,這就是賦的寫法。當然,颔聯、頸聯和尾聯,賦比興渾然一體。再如,由心及物,由情及物,詩中的“芳徽”、“春晖”、“萱草”和“淩霜”等是用比的手法,比,就是由此物比彼物。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篇曰:“興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議。” 朱熹在《詩經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賦,比,興,是詩歌創作的三種主要表現方法,是中國古代對詩歌表現手法的歸納。最早記載見于《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這裡是說《詩經》中的内容被按照樂調的不同劃分了風、雅、頌三大部分; 賦、比、興就是《詩經》的三種主要的表現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