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30 07:36:21

  一、玉玺的由來

  在過去,玉玺是皇權的象征,《史記.秦始皇本紀》裡記載:“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玺。”(音:喜)。

  春秋戰國時期,印章都被稱為“玺”,分為官玺和私玺,秦始皇統一後,決定制作一套國玺,由自己親自執掌,他規定天子之印才能叫“玺”,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隻能叫“印”,又規定用當時貴重的玉作為“玺”的專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都不能用玉,從那時開始,玉玺便成為皇帝的專利,據說,最原始的玉玺是由“和氏璧”做成的。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知道和氏璧和玉玺的由來嗎)(1)

  《韓非子》裡面記載:楚國人卞和,得到了一塊玉璧,他把玉壁獻給了楚國的厲王,楚厲王找來普通雕琢玉器的人鑒别,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

  楚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腳,楚國的武王即位後,卞和又把玉璧獻給了武王,楚武王讓普通雕琢玉器的人鑒别玉壁,得到的回答又是:這是石頭。

  楚武王也認為卞和在說謊,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楚武王去世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璧在楚山下哭了3天3夜,楚文王聽到後派人問卞和: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卞和說:我不是因為被砍去的雙腳哭泣,我是因為寶玉被當作石頭,忠心的人被當作說謊的人而哭泣。

  楚文王于是找來雕琢玉器的能工巧匠,剖開了玉璧,發現裡面果然是一塊價值連城、罕見的寶玉,于是用卞和的名字命名為“和氏璧”。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自稱“始皇帝”,他命令宰相李斯用“和氏璧”作了一塊皇帝玉玺,并且讓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形同龍鳳鳥之狀。

  “和氏璧”由鹹陽 玉工 王孫壽精研細磨,雕琢為玺,代代相傳,從那時開始把由“和氏璧”做成的玉玺稱為“傳國玺”。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知道和氏璧和玉玺的由來嗎)(2)

  二、“和氏璧”讓我們想到了什麼?

  1.最有價值的事物或人的外觀往往很普通

  “和氏璧”明明是一塊罕見的玉,在很多人的眼裡都被當成了石頭,正是因為這些不經過認真思考、動手、實踐、草率下結論的人,卞和失去了雙腳,如果他們能夠認真的去研磨,早就可以發現這塊寶玉,卞和也不會失去自己的雙腳。

  石頭變為“寶玉”,隻經過了一個很簡單的過程,把外面的石頭磨去,裡面的寶玉就見了天日,這個過程就是“返璞歸真”的過程,石頭有這樣的奇遇,普通的人也因為遇到了“伯樂”而“一步登天”。

  傳說商朝末期,姜太公隐居在渭水邊上,他很想有朝一日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他經常在皤溪釣魚,等着有緣人的到來。

  姜太公釣魚的方法與衆不同,别人釣魚都是用彎鈎,他釣魚的魚鈎是直的,他把魚竿放在離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魚鈎上也沒有魚餌。

  看見的人都暗暗發笑:你這樣能釣到魚嗎?姜太公卻一本正經地說:”願者上鈎來”。後來,周文王打獵來到渭水邊,跟姜太公談得很投機,就請他做了軍師,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建立了在當時繁榮昌盛的周朝。

  姜子牙就好比是沒有經過雕琢的“寶玉”,如果不被周文王發現,他的才華一輩子都會被埋沒,因為遇到了愛才的周文王,姜子牙才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和氏璧”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隻看表面,看人也不能以貌取人,也許普通的外面下面就是才華橫溢的棟梁之材。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知道和氏璧和玉玺的由來嗎)(3)

  2.去僞存真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曆程

  “和氏璧”本來是一塊罕見的玉,在不識貨的人看來就是石頭,卞和因為獻寶玉,先後失去了自己的雙腳,他的痛苦經曆就是一部艱難困苦、讓後人思考的“血淚史”。

  因為沒有人識貨,玉才被埋沒,沒有出頭之日,遇到了認真做事的人,才得以見天日。

  “和氏璧”去僞存真的過程告訴我們:隻要有堅定執着的信念,終會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刻。

  3.換位思考的觀念價值連城

  卞和發現了玉,一門心思隻想獻給識貨的人,可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找人打磨玉石,如果他這麼做了,早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也不用遭受失去雙腳的痛苦過程,可是他偏偏一根筋,隻想着“獻寶”,卻沒有想到把寶“據為己有”,“和氏璧”被發現的過程也是卞和:“循規蹈矩”、“不思變通”、“墨守成規”的悲劇所在。

  卞和的悲劇告訴我們:做事要思考,要懂得“融會貫通”、不能隻看見事物的一方面,卻忽視了事物最重要的一面,有時一個閃光點也許就是人生的轉機。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知道和氏璧和玉玺的由來嗎)(4)

  4.痛苦的經曆往往更有價值

  卞和因為“和氏璧”失去了自己寶貴的身體健康,雖然他因此而名揚四海,可是他卻不能走路,不能高興的奔跑,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卞和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卻因此證明了自己是一個不說謊、講究誠信的人,誠信的價值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石,沒有了誠信,就失去了一切,與卞和失去的雙腳比起來,一個人誠信名滿天下的好名聲更有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嚴重、财力匮乏,為了增強秦國實力,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商鞅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發布了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賞給他十兩黃金。

  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商鞅又寫了布告說:有能搬動的就給他五十兩黃金,有個人壯着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下令給他五十兩黃金。

  商鞅“立木為信”、“一諾千金”的做法,表明了“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的決心,讓秦國變法取得了成功,為秦國積累了大量财富,為秦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和氏璧和傳國玉玺去哪了(知道和氏璧和玉玺的由來嗎)(5)

  三、結論

  “和氏璧”成為玉玺的過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講究誠信,即使付出慘痛的代價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當初的信念,為了保全自己、人雲亦雲、不能堅持正确的方向,就會失去一輩子的好名聲。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每個人都是“一清二白”的來到世界上,長大後,有的人讓人熱愛,有的人讓人厭煩;有的人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有的人默默無聞的奉獻,不為名不為利;有的人光明磊落,有的人寡廉鮮恥;有的人一輩子做好事、善事,有的人做的都是惡事、壞事,留下千古的罵名。

  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在他的詩《有的人》裡寫到: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裡的“活着”說的是人的精神、名聲,一個讓人敬仰、欽佩、崇敬的威名,才會不朽,才會萬古流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