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1:51:41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1

行前準備會在線上召開,8名中外學生參加。 本文圖片 受訪者提供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全人類的财富。目前,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42項,居世界首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如何認識和看待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日前,上海大學舉辦了一場别開生面的中外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來自中國、韓國、泰國、墨西哥、塞内加爾的8名中外學生,在這個炎炎夏日探索上海“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活動中,中外學生通過專題講座了解中國以及上海的非遺曆史、非遺保護工作推進過程、“非遺 ”在非遺傳播和普及中的重要作用,在參訪中體驗非遺技藝,并以訪談的形式從非遺傳承人的角度講述10年間中國非遺發生的變化。從傳統的非遺保護到現在的“非遺 ”的N種打開方式,中外學生通過實踐了解了非遺保護在中國的發展曆程。

為了讓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對本次實踐活動以及“非遺”有充分全面的了解,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方雲為全體成員講解了非遺的基本知識,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上海非遺相關背景知識以及進行非遺口述訪談的重要注意事項。團隊成員初步建立了相關背景知識,迫不及待地準備去探尋中國非遺保護的成功經驗。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2

實踐團隊成員在豫園華寶樓體驗中國茶文化。

團隊探訪“非遺”的第一站是豫園華寶樓。著名茶人戎新宇與中外學生圍坐茶案,以中國傳統茶文化為切入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茶之起源、制茶法的演變、飲茶方式的發展與變遷,并展示了宋代時期的茶百戲與點茶。

“茶的曆史及文化令人着迷。”通過交流與體驗,來自塞内加爾的馬杜表示,這次探訪打開了他了解中國茶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今後他将進一步體驗和了解茶文化。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3

團隊成員參觀上海曆史博物館。

第二站實踐小組成員來到了上海曆史博物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感受上海城市曆史脈絡。上午,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前館長張岚教授為中外學生開展了一場以“觸摸城市溫度,赓續上海文脈”為主題的精彩線上講座,通過對城市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上海這座“上善若水、海納百川”的城市的古往今來。在此基礎上,下午的參觀體驗則更加深刻。

來自墨西哥的逸馨表示,參觀上海曆史博物館讓她對上海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如同穿梭在一本立體鮮活的曆史教科書中”,觀賞那些彌足珍貴的文物藏品,了解文物背後文化,是一場精彩絕倫的體驗。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4

實踐團隊來到上海安亭藥斑布創新傳承基地。

第三站,實踐團隊來到上海安亭藥斑布創新傳承基地。在安亭藥斑布新一代傳承人柳玉成的帶領下,大家通過參觀實物、操作體驗等方式,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布藝魅力,體會創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的生機與活力。

來自塞内加爾的馬杜特地穿上了獨具非洲特色的蠟布衣服,與柳玉成交流兩國非遺技藝的異同。漢碩生周晶晶表示,通過這次參觀,她深刻地體會到了蘊藏在一方藍白中的中國人的智慧和匠人精神,同時也領悟到隻有使用才是傳承的最好方式,“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隻有将創新融入其中并運用到大衆的生活中去,才能将非遺技藝代代相傳。”

當天下午,上海大學教授潘守永以“中國的遺産保護與非遺博物館發展”為題為大家講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律知識,以及各省市如浙江安吉、貴州西江等地的規劃等,讓同學們切實感受中國非遺保護的成果。

在會後的交流中,漢碩生姚心茹表示,“生态(社會)博物館是非遺保護的有利方法,開拓了文化遺産保護的新境界,從而使廣義文化遺産保護成為可能。”來自泰國的陳培琳則感慨,中國通過建設生态博物館來保護非遺,特别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值得借鑒的模式,拉近了大衆與非遺的距離。

第五站實踐團隊來到了長甯民俗文化中心體驗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海派非遺技藝。古陶瓷修複、根雕、滬劇、江南絲竹、西郊農民畫……一件件生動的作品讓中外學生歎為觀止。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5

團隊成員在長甯民俗文化中心體驗“非遺”撕紙。

在撕紙非遺傳承人華興富和海派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書嘉的悉心指導和耐心講解下,大家紛紛動手制作起了屬于自己的撕紙作品——一盞照亮紅軍長征勝利道路的“小馬燈”和海派紅色曆史情景劇《紅色弄堂》中的面塑花。每個同學都在體驗過程中得以零距離地欣賞海派文化、感知紅色曆史。

在這裡,團隊成員還聆聽了黃之琳主任以“弘揚傳統文化,保護都市非遺”為主題的講座,深深體會到非遺技藝走進社區、學校、商圈,将傳統非遺與現代科技、當代生活相結合都是非常值得推廣借鑒的傳承非遺的方式。

非遺課堂體驗文化魅力(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6

團隊成員參觀三林标布織造技藝。

最後一站實踐團隊來到了上海三林古鎮,探訪三林标布與瓷刻技藝。“收不盡的魏塘紗,買不盡的三林布”這句民間俗語足可見三林标布曾繁盛一時。三林标布非遺傳承人劉佩玉展示了三林标布制作技藝,伴随着織布機的“唧劄”聲,梭子在千萬條線中穿梭,一寸一尺積累成一匹标布。在傳承保護三林标布制作技藝的同時,劉佩玉還嘗試對三林标布進行創新轉化設計,她在标布上進行刺繡創作,制成獨具特色的挂件、杯墊,旗袍,每一件都蘊含着巧思和情感。

瓷刻傳承人張宗賢以刀代筆,以瓷當紙,将篆刻技藝與書畫藝術融為一體。他分享了自己通過跨界的方式創作瓷刻的故事。在疫情期間,張宗賢還曾抓住熱點,将抗疫與瓷刻相結合進行創作。“叮叮咚咚”,打底、勾邊,上色,通過無數次的敲擊,中外學生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大熊貓瓷刻。

通過上海城市非遺尋訪、非遺傳承人訪談及幹貨滿滿的傳統文化講座,中外學生一步步推開非遺傳承的神秘大門,沿着非遺傳承人的腳印,體會非遺神奇技藝,在文化與手工體驗中,拉近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距離。

“非遺 文創”“非遺 紅色文化”“非遺 旅遊”“非遺 教育”……非遺傳承人們正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實現保護創新,讓非遺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進百姓的生活。

據悉,接下來中外學生将通過多語種非遺介紹視頻,圖文報道等多種方式對此次探訪非遺的經曆進行分享,讓世界了解中國非遺、認識中國非遺,以他們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為窗口,讓世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現代魅力,加深世界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認同。他們将以文化之魂架起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凝聚人類價值共識,以文化之聲,唱響中國故事。

“近年來,随着國際社會對非遺保護合作的重視,對文化多樣性的相互理解與欣賞,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内容。”上海大學國際部團總支書記、實踐團隊帶隊老師肖潇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播在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異彩紛呈的海派非遺探訪之旅,讓中外學生認識了非遺,并在實踐中銘記,在體驗中傳播,我們也必将以此次文化之旅為起點,用自己的方式講好海派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的故事,讓世界感受中國非遺魅力。”

責任編輯:梁佳 圖片編輯:張同澤

校對:施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