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03:16:34

項羽,作為中國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一直以來都被後人所傳頌。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1

對于項羽的一生,無論是他巨鹿破秦軍,還是鴻門逼劉邦,亦或者是彭城擊漢軍,他給世人留下的面貌仿佛永遠都是一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勇面貌。

就好像對于項羽來說,沒有他擊敗不了的敵人,也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

但自從楚漢戰争中期以後,随着九江王英布的叛逃(漢四年被劉邦封淮南王),以及漢軍大将軍韓信橫掃北方五國,又伴随着原本中立的梁相國彭越徹底倒向漢軍,雙手難敵四拳的霸王項羽終于還是無力被迫敗逃。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2

正如上圖所示,僅剩數萬殘卒的項羽軍,同時受到漢(劉邦)、齊(韓信)、梁(彭越)、淮南(英布)四大軍事集團的圍攻,而這四大軍事集團的最高統帥又可以說的上是當時僅次于項羽的當世四大名将,同時這四大軍事集團所控制的軍隊少說都在三十萬以上。

因此對于項羽來說,垓下的戰敗,就隻能用他自己所寫的那番詩句來形容: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固然很強,并且一直都很強,甚至垓下之戰時的項羽也僅僅隻有三十一歲,可謂正值壯年。但面對如此強大的圍攻,項羽也隻能由衷的說出一句“奈若何”。

是啊,奈若何?又能怎麼辦呢?

但盡管已經到了幾乎山窮水盡的地步,霸王項羽卻還是沒有放棄最後的機會。

雖然當時的天下已經對于西楚極為不利了,并且西楚九郡中大半不是被漢軍占領了就是宣布改旗易幟了,可總還是有幾個郡願意繼續效忠霸王。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3

如上圖所示,當時在東南江左一帶的會稽郡和故鄣郡還并未背叛霸王。

因此對于項羽來說,擺在面前的道路就隻有一條了,那便是去江東休養生息。

但要想去往江東,就必須考慮到具體的路線圖,也就是應該從哪條路前往江東?按理來說,最快也是最便捷的方式自然就是通過廣陵直下江東。

可因為之前灌嬰軍已經成功攻陷廣陵,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

度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史記·灌嬰列傳》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4

如上所示,雖然灌嬰軍主力已經不在廣陵了,但必然在廣陵一帶是留有一部分軍隊的。因此一旦項羽突圍出去後從廣陵經過,就勢必會遭到漢軍攔截。

故而對于項羽來說,當時最佳的辦法就是渡過淮河,然後經由東城去往江東。

不過話又說回來,已經被數十萬諸侯聯軍包圍下的霸王項羽,又該如何突圍呢?

雖然史書中隻是大概的描述了一下當時的情況,但也是非常驚心動魄的。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中的項羽,僅率麾下八百餘騎,在楚軍潰敗之時,于夜間由南而攻出包圍圈。其中兩個字“馳走”,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項羽的果敢和迅猛。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5

如此直到“平明”,也就是至少五六個小時後,漢軍才發現霸王項羽已經突圍出去。

于是諸侯聯軍最高統帥部才緊急下達追擊命令,其中主力便是由灌嬰率領的五千郎中騎兵。

足足五六個小時的差距,按理來說項羽有足夠多的時間徹底逃出諸侯聯軍的包圍。

可誰能想到,當項羽軍抵達淮河沿岸,才發現船隻數量有限,因此隻能攜帶小部分精騎渡河,如此非經戰鬥頓時便減員十分之八: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馀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迫于局勢之惡劣,霸王項羽不再猶豫,遂帶着精騎百餘人先行渡過淮河,繼續向南進發。

之後當項羽軍抵達陰陵後,卻又遇到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迷路。

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羽本紀》

對于項羽軍為何會迷路,正如今人學者袁傳璋在其文章《項羽所陷陰陵大澤考》中所談到的:

項王率領百餘騎壯士沿濠水東岸急馳七十裡,穿越縣域界山山口,進入陰陵縣境。原本順暢的南行征程陡生變故。隆冬臘月,黃淮流域辰時(七、八點鐘)常起的濃霧,極有可能與項王不期而遇,軍無向導,遂“迷,失道”。輾轉徘徊,無法前行。

雖然史書中并沒有明确記載項羽迷路的原因,但如果結合實地天氣情況考慮,則項羽因為遇到濃霧而迷路便是合理的。

于是,無奈之下的霸王項羽就隻能臨時向一田間老農請教,然後當老農指向“左”後,項羽便不再猶豫立刻朝左而去。

但那位田間老農可能是故意的,又可能是無意的,總之因為不熟道路情況且身陷迷霧中的項羽很快便又因為走錯路而陷入到了“大澤中”。

這裡的“大澤”應該是指的黃淮一帶的泥潭地,由此原本僅剩百騎的項羽軍,便再一次遭到非戰鬥減員。

并且也正因為在這個泥潭中耽擱的時間太久,于是讓漢軍成功将失去的五六個小時給追回了。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6

而後等到霧氣散盡,項羽軍從泥潭裡走出來之時,便立刻向東趕往東城一帶。

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羽本紀》

此時霸王項羽的麾下就僅剩二十八騎了,同時已經追來的漢軍騎兵則足足有數千人,後續部隊更是以萬計。

因此到這時的霸王項羽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天要亡他。

是啊,從項羽渡過淮河之後,先是遇到了大霧導緻迷路,然後又遇到老農指錯路,接着又陷入到泥潭中。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俱失的情況下,任憑項羽再如何自負,恐怕到這時也沒有信心了。

于是自感無法逃走後,霸王項羽便對下屬部下感歎道:

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本紀》

我項羽自起兵八年以來,曆經大小七十餘戰,所攻者皆破,所擊者皆服,遂才以霸王之尊問鼎天下。熟料到如今卻屢遭困頓,真可謂是天要亡我啊。

既然是天要亡我,那我便與這天再戰一次。諸君可随寡人再戰一場,若能取得三勝,諸君便能知道,這是天要亡我,并非是我之不敵。

于是稍微休整之後的項羽,便準備帶着那二十八騎與漢軍騎兵展開最後決戰。

再看此時追逐的漢軍騎兵又是由哪些人率領,雖然領頭的是禦史大夫灌嬰,但灌嬰也隻能是負責大方向,所以實際上具體參與追捕項羽的還有下面的執行将領。

其中按照《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載,當時實際參與抓捕項羽的前線将領大體上是分别有以下這些人:

魏其侯周定:以舍人從沛,以郎中入漢,為周信侯。定三秦,遷為郎中騎将,破籍東城,侯,千戶。

涅陽侯呂勝:以騎士漢王二年從出關。以郎将擊斬項羽,侯,千五百戶,比杜衍侯。

中水侯呂馬童:以中郎騎将漢王元年從起好畤。以司馬擊龍且。複共斬項羽,侯,千五百戶。

杜衍侯王翳:以郎中騎漢王三年從起下邳,屬淮陰。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七百戶。

赤泉侯楊喜: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屬淮陰,後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九百戶。

吳房侯楊武:以郎中騎将漢王元年從起下邽。擊陽夏,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

如上記載,當時實際參與抓捕的前線将領中有明确官職的為郎中騎将周定、郎将呂勝、司馬呂馬童和都尉楊武。

而至于王翳和楊喜,他們二人最初都是以“郎中騎”身份加入漢軍,之後又跟随大将軍韓信征戰天下,因此到垓下戰役之後,他們二人應該也至少是郎中騎将這個級别的。

有關郎中騎将的級别,可以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

郎中有車、戶、騎三将,秩皆比千石。

但因為《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内容已經屬于漢朝建國中後期,而參照《史記·樊哙列傳》中的記載,則可以發現樊哙就是先升遷郎中騎将,然後再升遷為将軍的。所以郎中騎将雖然在和平時代隻是“秩皆比千石”,但實際上也是僅次于将軍的武官。

另外楊武的都尉更不用說,也是僅次于将軍,如陳勝、吳廣起義後,便是以陳勝為将軍,吳廣為都尉,所以這個沒有任何疑問。

再說郎将呂勝,其中郎将的職責應該要高點,目前推測是屬于中郎将的簡稱。

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記載: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因此郎将呂勝的地位明顯要比郎中騎将和都尉高,但因為也是戰時狀态,并且呂勝戰後的封賞也并沒有明顯的高于其他将領,所以他的地位大體上是高于并等于郎中騎将和都尉。

最後司馬呂馬童,因為司馬一職有高有低,低的有一營之司馬,高的則有将軍司馬,所以這裡我們姑且可以認定他的地位大體上等于其他五人。

以上,再從這六人的身份背景來看。

其中王翳和楊喜是注明的“屬淮陰”,也就是大将軍韓信的部下;而郎中騎将系統的有周定和楊武,因此他們是屬于禦史大夫灌嬰的部下;至于呂馬童和呂勝他們都是出身中郎系統,所以應該是漢王劉邦的直系部下。

故而表面上追擊漢軍是由禦史大夫灌嬰下屬的郎中騎兵負責,但實際上當時同時追擊項羽的又不僅僅是灌嬰的人。

所以表面上漢軍人多,但實際上内部派系之間的互相競争也是有的,因此這就給了霸王項羽以機會。

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将。《項羽本紀》

當時漢軍已經将項羽及其所屬二十八騎重重包圍了,但不知道為何硬是沒有主動進攻,反倒是被項羽給殺的潰敗了。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7

另外期間還被項羽斬殺了一将,至于這位被殺的将領到底是誰,目前也已經無法考證了,若非如此,或許他也有封侯之資的。

不過從之後漢軍各部立刻收攏軍隊進行追趕項羽來看,這次混亂或許也是由于漢軍各部不配合導緻的。

是時,赤泉侯為騎将,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項羽本紀》

又因為楊喜部可能追的太靠前了,所以反倒被項羽一個回馬槍吓住。

之後楚軍便又四散逃去,于是漢軍頓時失去了項羽的方向。

于是漢軍便又立刻分兵三個方向展開追擊: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項羽本紀》

項羽則率領這二十餘騎再次尋找出三路中最弱的一路,沖殺進去又斬殺了漢軍的一名都尉。

雖然項羽确實是殺的過瘾了,但實際上項羽也明白,一開始是因為漢軍各部不配合才給了他這麼多的機會,可一旦漢軍各部配合起來,他的末路也就到了。

不過随着項羽軍邊殺邊退,很快也就沖到了烏江河畔: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項羽本紀》

所以對于項羽而言,隻要再稍微努力一下,便可以順利渡過烏江,逃出生天。

但不知為何,偏偏項羽已經沖到這裡了,卻又突然不願意渡江了。

目前按照《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是項羽突然生出了絕望之心,不再想過江了。

但如果再結合其他記載,比如《史記·東越列傳》中的記錄:

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複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

這裡講的是越族首領無諸和搖二人曾在東南起兵助漢攻楚,因此在西楚覆滅後,他們二人便成功以東南越地建國為王。

所以合理推測,當時項羽抵達烏江之時,恐怕是已經得到了越軍大舉進攻會稽郡和故鄣郡的消息。所以項羽自知即使去了東南,也很難再有機會了,便不再準備過江。

因此絕望之下的項羽,遂放棄渡江,以最後一場拼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不過還是要說一點,《史記》中描述霸王項羽決死一戰時的場景,确實是悲涼到極緻了: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這段話中霸王項羽的一笑,仿佛卻又是在無盡的悲歎。

一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可以說是将霸王當時凄涼的心境徹底展露無遺。

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如今卻隻剩霸王項羽一人,又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再加上突出重圍後的一系列打擊,因此霸王項羽決定放棄渡江,也是可以理解的。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馀創。《項羽本紀》

在面對漢軍重重包圍的情況下,自知騎兵已然無用,所以霸王項羽便下令追随他的這二十幾人下馬作戰。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8

而後霸王項羽連殺百人,幾乎是要将他這輩子所有的勇武之力全部揮霍幹淨。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項羽本紀》

最後當霸王突然看到漢軍騎司馬呂馬童之時,才忽然想到這不是故人嗎?

于是霸王項羽才說出了那句最後遺言,我聽說漢軍用千金和邑萬戶來買我的人頭,既然這樣,那我就送給你。

随後,霸王便自刎而死。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9

如此,一代雄主就這樣在他最為年富力壯之時結束了他的一生。

不過伴随着霸王的死去,之後的漢軍卻也引發了新一輪的大内鬥。

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争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史記·項羽本紀》

雖然史書中描述的好像就是王翳、楊喜、呂馬童、呂勝和楊武五人都親自下場去搶奪項羽的屍體了,但不要忘記他們五人的真實身份,都是當時漢軍中的高級軍官。

因此即使是搶奪項羽的屍體,實際上也是他們五人的下屬去搶,所以這也造成了漢軍因為搶奪項羽屍體而引發的大混戰,如此也就導緻了“相殺者數十人”。

之前也說了,本來負責追逐項羽的那幾個将領就是各有派系,一開始因為項羽的強橫才勉強配合在一起,但之後随着項羽的逝去,他們也就不管不顧了,于是随之而來的就是為了争功引發的大内鬥。

另外雖然史書中說“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感覺這五人好像是一起被封賞的,還"分其地為五“。事實上,這五人不僅不是一個時間封的,而且他們的封賞食邑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呂勝:七年中,封涅陽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呂馬童:七年正月己酉,封中水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王翳:七年正月己酉,封杜衍侯,食邑一千七百戶。

楊喜:七年正月己酉,封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戶。

楊武:八年三月辛卯,封吳房侯,食邑七百戶。

如上,最早封侯的是直屬于劉邦中郎将系統的呂勝,食邑也很多,這無可厚非,畢竟是天子親信。

然後接着是三人,其中封賞最多的卻不是灌嬰的人,而是原本屬于韓信下屬的楊喜和王翳,他們分别是一千七百戶和一千九百戶。

或許大家會有疑問,為何他們二人是韓信的人,還封賞這麼多呢?

首先,韓信此時還沒被殺。其次,因為漢七年發生了漢匈之戰,劉邦被圍平城,雖然之後劉邦逃脫,當時漢匈北境的局面卻非常緊張。所以答案就明顯了,人人都知道韓信的部下骁勇善戰,故而此時對他們加封并多封,自然是為了安撫他們,并讓他們幫助漢庭渡過危難。

最後則是楊武,因為既不是天子近臣,也不是韓信麾下骁勇善戰之将,所以便最晚封侯,并且也隻有區區七百戶。

因此史書中對于誅殺項羽的那五人的功績強調的實在太過誇張,事實上他們五人本身就有各自的功績。何況當時實際參與誅殺項羽的将領中也不僅僅隻是這五人,比如之前的魏其侯周定也有“破籍東城”的戰績,并且也是因此而封侯的。

隻能說,他們這些人能夠封侯确實和誅殺項羽有關,但又不僅僅是靠誅殺項羽上位的,同時他們幾人也都不是普通人,而是漢軍中的高級軍官。

最後再說項羽死後的西楚情況: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項羽本紀》

當時項羽死去後,西楚各地基本都被漢軍傳檄而定了,但唯獨魯地卻拒絕投降。

因此縱然霸王項羽有千般過錯,但願意忠于他的人還是一直存在的。哪怕之後“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魯地百姓也并沒有多少畏懼之心。

但可能為了考慮到後續影響,所以漢軍便先拿着項羽的人頭給魯地的百姓們看:

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項羽本紀》

魯地百姓到這時為霸王項羽盡了最後的忠義之後,才正式投降漢軍。

之後漢王劉邦也表達了對于霸王項羽的尊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因為當年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所以漢王劉邦便以魯公的禮儀在穀城為項羽下葬,随後漢王還表示了一定的悲痛之情。

項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時代的結束)10

到此,楚漢之戰結束,一個屬于西楚霸王的時代也就這樣結束了。

(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