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毛毛推我。”
“老師,濤濤搶我的玩具,嗚嗚嗚......”
“老師,強強又打人!”
......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地方,但并非處處和諧、美好,有時還會上演一場場“戰争”,幼兒之間打、咬、踢、罵、恐吓、威脅等攻擊性行為時常發生......老師幾乎每天都要抽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處理這些不愉快。
據研究,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會影響其社會性發展,教師若處理不當,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觀察不全、判斷和教育不當會傷害幼兒,甚至影響幼兒将來的社會适應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所以,能夠正确應對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能力。
去年,有一位學者以湖南某示範幼兒園中(二)班為例,研究了4-5歲幼兒的在園攻擊性行為,他進行了20天的現場觀察,同時詳細記錄了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以下是他得出的“幼兒攻擊性行為産生原因統計表”,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習性學家勞倫茨指出,攻擊性是環境中的誘因所激發的本能。幼兒的身體處于迅速生長與發育的時期,但整體發展(尤其是語言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較差,他們往往易怒、愛哭且精力旺盛,容易産生攻擊性行為。再加上受不當家庭教養方式(比如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或打罵、忽視孩子的問題行為等)及媒體的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頻繁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與成人的有明顯不同,許多研究名表明,幼兒攻擊性行為有如下特點:
身體攻擊多于語言攻擊
幼兒語言發展能力不完善,發生争執時,采取的第一種方式就是身體攻擊,随着年齡增大,語言攻擊會漸漸變多。
工具性攻擊轉向敵意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以占有某種資源為目的的攻擊行為,比如霸占場地、搶占玩具、哄搶零食等。
❖敵意性攻擊:以傷害别人為目的的攻擊行為,比如抓傷别人的臉,破壞别人的遊戲成果、咬人、罵人等。
起初幼兒會因為争搶幼兒園有限的資源,發生攻擊行為,但随着這種攻擊次數的增加,慢慢地就可能轉變為有指向性、敵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有的幼兒會這樣講:“我就打你”“我就讨厭你”......
存在顯著的性别差異
一般來講,受雄性激素的影響,男性的攻擊性行為多于女性,研究也發現,幼兒園中男生的攻擊性行為發生的幾率比較高。
那麼,如何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呢?給老師們以下幾點建議!
01
合理安排一日活動和環境創設
減少易産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
❖持續不斷地教所有幼兒掌握與人相處的社會交往技能,尤其是發生沖突時,老師的處理方式可以為幼兒提供良好示範。
❖班級環境和情感氛圍應該避免幼兒産生挫折感。盡量為幼兒提供許多不同種類的玩具、遊戲、活動和項目,并且給幼兒充分的時間投入其中。盡可能減少讓幼兒等待、不動、安靜的時間。如果不能避免這樣的時間,那麼可以組織幼兒玩手指遊戲、唱歌或玩益智遊戲。如果材料、玩具有限,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比如鼓勵幼兒輪流玩、交換玩、限時玩等。
❖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在戶外玩大型的身體運動遊戲。在這種遊戲中,幼兒很少通過攻擊性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給予他們大量選擇的機會,比如:讀哪本書、唱哪首歌、吃多少點心、在室内還是室外玩等。讓幼兒有機會做出選擇、有“工作”可做、能夠承擔責任,除此,教師還要尊重幼兒,接納他們的感受,幫助他們應對挫折感。這樣一來,幼兒就能夠擁有掌控感,攻擊性行為也會慢慢減少。
❖開展能夠讓幼兒進行身體互動的遊戲和活動。許多幼兒都有強烈的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的需求,如果不能用積極的方法滿足他們這種需求,他們就會采用攻擊性行為。有時候他們并非故意攻擊其他小朋友(他們的本意可能是表達愛意),可是其他小朋友卻感覺到了攻擊。
圖片4
❖把容易發生沖突的幼兒分開,無論是開展集體活動還是小組活動。
❖另外,教師要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對幼兒太嚴厲苛刻,更不能打罵幼兒,如果教師太嚴苛或喜怒無常,幼兒則必定對教師心存畏懼,被動服從。在這種氣氛中,幼兒往往會對教師的不滿情緒通過攻擊同伴發洩出來。
02
創造發洩情感的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允許幼兒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洩,來取代攻擊行為。如有的幼兒在玩黏土遊戲時,拼命地擠壓、摔打;有的幼兒在模仿戰鬥場面時,相互間“打打殺殺”。這些行為都有利于幼兒把不良情緒通過這種“破壞性”遊戲釋放出來,從而維持心理平衡。
03
重視榜樣力量,特别是“男孩榜樣”
可以在班級上樹立學習榜樣,經常表揚那些“友善寶寶”,積極肯定孩子們表現出的親社會行為,以激勵所有幼兒,形成有愛和諧的班級氛圍。
根據研究結果,男孩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因此在樹立班級榜樣時,“男孩榜樣”在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上引導作用更強。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多參與班級事務,将自己的力量用在幫助教師、同學身上,并強化其親社會行為。還可以讓他們多多了解消防員、警察等小男孩較為喜歡的職業,鼓勵他們樹立“真正男子漢的目标”,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04
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
建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
根據心理理論,移情就是體驗到和對方相一緻的情緒反應,這是從根本上消除兒童攻擊性的一種好辦法。教師可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采用聽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強化有攻擊行為兒童對被攻擊者所承受痛苦的體驗,從而提高移情能力,減少和防範攻擊性行為的産生。
推薦
推薦《億童學習包·社會》第2冊中的一節活動《胖胖豬生病了》,引導孩子關心身邊的人,具有同理心。
教師可以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活動,問問孩子:森林裡有一隻胖胖豬生病了,躺在家裡沒有去幼兒園。如果你是它的同伴,你會怎樣做?然後通過情境體驗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問一問他們:胖胖豬為什麼沒上幼兒園?動物們是怎樣關心胖胖豬的,它的心情怎樣?
接着引導幼兒回憶自己生病時的場景,以及希望别人如何對待自己。最後讓幼兒觀察身邊因為生病缺勤的小夥伴,問一問:我們可以怎麼表達關心呢?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打電話慰問生病的小朋友,鼓勵孩子們對他說一句安慰的話。除此,還可以鼓勵幼兒去探望他、制作賀卡送他等。
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移情能力,還能營造團結有愛的集體氛圍。
如果孩子隻是偶然發生攻擊性行為,經過教育慢慢就改正了,老師就不必過分擔心。但如果個别孩子經常性地攻擊别的小朋友,經過老師多次教育仍然很難控制沖動,老師就需要聯系家長或者進行家訪,與家長探讨孩子的教養模式,通過家園共育的力量幫助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