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北京的社區疫情防控一線,總能見到這樣一群人忙碌的身影。維持核酸檢測秩序、幫助居家人員送快遞物資、為居民代買藥品……他們用點點微光照亮社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聽聽他們的溫暖故事。
上陣父女檔
程益平維持核酸檢測秩序/記者拍攝
程益平:“間距都拉開,兩米兩米,都拿好身份證往前走……”
上午9點,在海澱區西三旗街道寶盛裡社區核酸檢測點入口處,程益平正專心維持着排隊秩序。看到隊伍中有老人,他立刻上前攙扶。
程益平:“阿姨,您把車擱那兒,我扶着您過去。”
阿姨:“我是腿和腰一站時間長就哆嗦。”
程益平:“老人優先,我們是腿腳不方便的,不用排隊,我都扶着過去直接做。”
程益平攙扶老人/記者拍攝
把老人送到隊伍最前面,程益平又回到檢測點入口。炎炎烈日下,順着隊伍一邊走,一邊不停地提醒居民。
程益平:“人來回來去的,我要走,要喊,提醒大家保持兩米距離,戴好口罩,防護做好,都是這樣說。”
記者:“您大概一天這樣的話要重複多少遍?”
程益平:“上次在心裡數了一次,差不多有1萬多遍。以前的時候太亂了,經常排隊往前插,現在有變化,秩序好多了,居民過來就是自覺排隊。”
程益平維持核酸檢測秩序/記者拍攝
在隊伍的另一頭,女兒高程站着,弓着腰,正耐心地給一位位居民掃描身份證。
高程:“有些老年人腿腳不好,不方便彎腰遞到我面前,還有就是小朋友如果個子比較矮的話,也需要他把手擡起來,舉到我面前,我站起來也是方便他們一下。這樣一直弓着腰确實也有不舒服,腿和膝蓋也會疼,但是這些我都還是可以克服的。”
高程為居民掃描身份證/記者拍攝
有居民沒有帶身份證,隻有照片,高程麻利又仔細地核對信息。
高程:“隻能手工給他錄入,我們速度也要稍微快一些,不能耽誤後面的居民,還要保證給他輸的身份信息是準确無誤的。”
記者:“這種人一天你會碰到多少?”
高程:“大概有100多個,不過最近不帶身份證的也少了,大家都非常理解我們的工作。”
父女倆同框時刻/記者拍攝
21歲的高程是護理專業在校生,爸爸程益平是社區物業一名電工師。一次做核酸時,醫護人員的樣子觸動了高程,她也想盡自己一份力量。告訴父親後,父女倆一拍即合,立即向社區報了名,雙雙成為核酸檢測志願者。
高程:“采核酸的醫護人員休息時,看他們摘下帽子,臉上全是汗,還有口罩的印子,我覺得特别辛苦,我也突然體會到了護士宣言中有一句話是,接過前輩手中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當時我就和家裡人商量了一下,說我要去當志願者,然後家裡人也非常支持。”
程益平:“她說要做志願者,我也做個表率給她看看,女兒能做父親也能做。我作為這個小區的物業,我也是這個小區裡的居民,跟她一起做志願者,挺踏實。”
高程/記者拍攝
從4月26日西三旗街道第一輪區域核酸檢測開始,這對父女檔已經攜手服務了1個多月。倆人每天難得有幾次同框的時候,一個眼神就是最好的互動。
高程:“可能一擡頭就看到他了,跟我爸就有一個眼神的示意。其實我爸比我辛苦,因為我要麼站着,要麼坐着就不動,我爸就是一直在動,我們倆其實是動靜結合。我爸被曬得特别黑,有時候晚上回家看他脫了衣服,身上就是兩個色,脖子以下特别白,色差特别大。”
程益平/記者拍攝
父女倆所在的檢測點每天為近5000人做核酸,脫下防護服和隔離面罩,高程臉上滿是汗珠與勒痕。女兒的辛苦和堅強,父親程益平都看在眼裡。
程益平:“中午吃飯問她累不累,她說不累,我說堅持,堅持就是勝利。希望就是大家安康,沒有疫情挺好。”
退休後發揮餘熱
王士軍整理貨架/記者拍攝
記者:“咱們要送去幾樓?”
王士軍:“一個是5樓502,一個是6樓601。”
上午10點,55歲的志願者王士軍拎着兩大袋東西,正要給小區居家觀察的人員送上門。
王士軍:“您好,您的快遞。”
居民:“好的,謝謝您師傅。”
王士軍:“給您放在門口好嗎?”
居民:“好的,謝謝您,辛苦啊,這麼熱的天,謝謝您……”
王士軍拎着物品上樓/記者拍攝
這裡是西三旗街道小營聯合社區悅秀路80号院,由于都是老樓,小到一雙鞋,一袋蔬菜,大到一袋米、一桶水,王士軍都得拿着上樓,多的時候一次負重好幾十斤。
記者:“您上完樓之後腿酸嗎?”
王士軍:“還行,經常練。”
記者:“那一天得爬多少趟樓?”
王士軍:“三四十趟吧。有時候東西特别多,就得肩扛了。我覺得對于我50來歲,這些還能接受,雖說談不上年輕,身體素質還行。”
王士軍給居家隔離人員送快遞/記者拍攝
王士軍就住在這個院兒,他曾是一名公交車司機。2020年疫情以來,帶着職業習慣,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幫着值守小區門口、維持疫苗接種秩序等。今年1月,他退休了,于是萌生了正式成為一名志願者的想法。
王士軍:“我從1月23日退休了,社區正好需要志願者,我就想把自己在公交服務的優良傳統帶到社會來,我們公交就是乘客第一嘛,幫助老幼病殘孕五類人群,正好跟這個志願服務很契合。我們院裡的老人也比較多,管控的也比較多,他們也下不來,我就幫人送點呗,能幫多少幫多少,盡自己的力量嘛。”
王士軍給居民送快遞/記者拍攝
王士軍每天從早上七八點開始,要一直忙到晚上八點。為了減少換手套、上廁所的次數,他工作時幾乎不喝水,隻在中午回家時吃點飯休息會兒。連日來,他的嗓子因上火已經有些沙啞。
王士軍:“提前給我愛人打電話,給我把水做好了,泡點胖大海,想喝點茶的時候給我沏點茶,把飯給我留下點。我一般上午這波能送得差不多了,我就上去吃飯去,最晚的時候一兩點鐘回去,吃點飯休息一個小時,然後趕緊下來接着送。”
王士軍/記者拍攝
肩擔手提,爬高上低,王士軍也會感到疲憊,但他第二天又會繼續堅持。
王士軍:“反正一天下來也是腰酸腿疼的,我愛人就說你累了先别幹了,我說那哪行啊,我說剛退休不能把這個好的公交傳統給丢了,家裡也有足療機,捶打儀器什麼的,晚上就愛人幫着弄弄,然後休息一宿,再接着第二天幹活。”
能出來服務我很幸運
社區副書記與鄭豔微交接居民醫保卡/記者拍攝
鄭豔微:“書記,今天一共是幾戶?”
社區副書記:“今天一共是三戶,你看一下,醫保卡、錢和那個藥的名稱都在裡頭。”
鄭豔微:“明白。”
鄭豔微騎車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藥/記者拍攝
中午1點,西三旗街道機械學院聯合社區的鄭豔微頂着烈日,騎上共享單車出發了。他将去3公裡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幫社區居家人員開藥。
鄭豔微:“我一般是中午1點到1點半去買藥,這是西三旗衛生服務中心專門為封控小區的老百姓購藥設置的一個專場時間,過去不用排隊。每次我都騎着共享單車去,停車比較方便,這樣能夠節約時間。”
鄭豔微挂号/記者拍攝
到了衛生服務中心挂完号,鄭豔微給居民一個一個打電話,核實買什麼藥。
鄭豔微:“您好,魯師傅,您這兒沒有藥單,是按照這個藥盒買是吧?”
居民:“對,藥盒。”
鄭豔微:“您要開多少?”
居民:“就最大量吧,你看能開2個月就開2個月的。”
鄭豔微:“好嘞,您給的是6個藥盒,就買6種藥就行了是吧?”
居民:“好,您受累,謝謝您!”
鄭豔微給居民打電話核實買藥信息/記者拍攝
有的居民需要的藥開不了,鄭豔微耐心地打電話解釋。他準備了幾個袋子,每戶家庭一個袋子都裝得井井有條,開好的藥也仔細查看,裝進各家的袋子裡。
記者:“你這三戶人的藥也開了應該有20分鐘吧?”
鄭豔微:“對,因為這個藥品是關乎居民的健康,我也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盡最大能力去把藥的種類、藥量都跟他們核對好,保證用藥的安全,千萬别出錯。”
醫生開藥/記者拍攝
買完藥,鄭豔微又騎着共享單車,趕緊往回趕。正是一天中最曬的時候,他的後背和額頭都已經汗濕。
鄭豔微:“我感覺沒那麼曬,你看我現在還是這麼白,可能是不太容易曬黑。騎車去的時候15分鐘,回來15分鐘,一共半小時吧,也不算長,自己也帶了水杯,渴了可以喝一口水。就是想趕緊把這個藥買過來交到居民手裡邊,我也就比較放心了。”
鄭豔微取藥/記者拍攝
居家辦公期間,熱心的鄭豔微主動報名參加了志願者。5月30日社區實行封閉管理,他走出小區,承擔起開藥的重任。談起這個,他笑着說自己還挺幸運。
鄭豔微:“看到社區工作者他們特别忙碌的這種身影,我也萌生了志願加入到疫情防控一線中的想法,而且我們社區這邊有4個小區被封了,唯獨我們1個小區沒有被封,這也許是天意吧,正好我可以出來,可以為封閉小區的居民做一些事情。”
鄭豔微/記者拍攝
在鄭豔微的号召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了志願服務,為社區做核酸、分揀垃圾、送物資。最多的時候,鄭豔微要同時給10戶居民“代購”,他從來沒有出過差錯。忙碌的身影下,是無限的樂觀、幽默和熱情,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不足挂齒。
鄭豔微:“我家裡也有老人,也有兩個孩子,能體會到被封控在家的居民的那種感受。比如他們需要藥啊之類的,特别需要有人能幫助他們,所以我願意為他們做這件事情。買藥其實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會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每次買完以後内心都特别滿足,覺得特别值得。”
點點微光彙聚成炬
疫情當前,有無數像程益平、高程、王士軍、鄭豔微這樣默默奉獻的志願者,他們樸素的平凡和無私的善良彙聚成驅散疫情陰霾的光輝,為抗疫之路增添溫暖與希望。
鄭豔微:“我志願我快樂,我奉獻我快樂,我感覺自己還比較年輕,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盡一份力,内心更加充實。”
高程:“志願者就是志願嘛,從自己的意志出發,然後我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希望在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能夠早日結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用愛心和溫暖同心守護
為社區志願者點贊
北京交通廣播記者王琛琛、戚天、主編程豔
來源: 北京交通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