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陳佩斯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則搞笑視頻。
視頻當中,光頭、白胡須的陳佩斯表示想喝酒,又不服老婆管教,為此吵吵嚷嚷、手舞足蹈。
老婆用手指朝他額頭一點,拉架的兒子說撒手就撒手,氣焰嚣張的丈夫瞬間現出色厲内荏的原形……
這真是……小品大師妻管嚴,戲精父子歡樂多。
陳佩斯的小品,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歲月,也帶來難忘的歡樂時光。
自從告别春晚,他貌似就淡出了觀衆的視線。
前幾年,在“最希望誰出現在春晚舞台”的網絡選票中,陳佩斯排名前列。
喜聞樂見的小品本身,還有他那張親和又诙諧的臉,讓大家念念不忘。
而陳佩斯最終轉身,開拓新的藝術之路,卻是因為他的安靜淡泊、随心而活。
就像他所說:
這世上沒有“真理”,真理也許就是堅持做對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淡泊,所以幹淨
每個人的名字,要麼染有宿命的色彩,要麼藏着命運的故事。
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天,在《白毛女》中飾演黃世仁的電影演員陳強喜得貴子。
當時,他正去布達佩斯演出,便給兒子取名布達。
沒過幾年,陳強又得一子。
他靈機一動,順手捏來地為二子賜名佩斯。
那時,陳老爺子肯定沒想到,這二子會繼承自己衣缽,并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979年,陳佩斯還頂着一頭茂密黑發,他與父親陳強聯袂主演電影《瞧這一家子》,從此開創内地喜劇電影類型。
1984年,30歲的陳佩斯第一次登上春晚,憑借小品《吃面條》一夜成名。
在這之後,陳佩斯十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也因此成為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歡迎的小品演員。
而1990年,他與朱時茂搭檔的小品《主角與配角》,更是将他引上小品舞台的巅峰。
很多人記住了那句經典台詞:“沒想到你個濃眉大眼的,也叛變革命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秉性和追求,又或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王菲與那英同台演唱《相約一九九八》的那一年,成為陳佩斯與央視春晚的告别之年。
從此,他去尋找更适合自己的心靈栖息地。
在那個特殊年代,父親陳強從受人追捧的明星,一夜之間成為萬人唾罵的“敵人”。
家庭的遭遇讓陳佩斯早就看透名利之争,打心眼裡對虛名浮利感到厭惡。
這也讓他成為一個敢于向名利說不的人。
後來他成立影視公司,取名大道。
李白《行路難》中有詩雲:“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拍了幾部電影,票房很好,也有賺錢。
江湖多是非,陳佩斯偏偏是個剛正任性的主,不怕說得罪人的話。
原本,陳佩斯可以去走穴、演小品,輕輕松松就能掙個盆滿缽滿。
然而他不。
在他看來,再貴的車子也是四個轱辘,再好的房子也是睡一張床。
就像中國先哲莊子告誡世人:
鹪鹩巢于森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活一世,要用錢來證明自己,也就沒了意義。
在際遇機緣的促成下,他選擇上山種樹,也以此為契機,潛心研究後來專注創作的話劇。
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勇于開拓的人,才會放棄現成的康莊大道,願從荒原中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若幹年後,胡須花白的陳佩斯雲淡風輕地說道:
“我沒有獲過國家一級的獎,小品、喜劇、話劇,都沒有,我是一個非常幹淨的人。”
因為看透,所以淡泊。
因為淡泊,所以幹淨。
安靜生活,回歸本真
一個人若能告别喧嚣,就會迎來安靜,生活随之回歸本真。
有一次,陳佩斯去花鳥市場給母親買熱帶魚,巧遇古玩大甩賣。
他看中兩樣,一塊園林造型的靈璧石、一塊魏晉名士模樣的水成岩。
到家後,将石頭往書桌上一擺,又往社交平台一曬,心裡喜滋滋的。
嘚瑟之餘,也沒忘記現實問題,他自嘲:“一會兒内人回家,我還得多找點詞……還欠着店家的錢呢!”
讓廣大戲迷驚喜的是,一位叫陳大愚的網友留了一條言:“下次提前和我說,我給你發紅包。”
這位叫陳大愚的年輕人,正是陳佩斯的兒子。
小時候,盼着孩子好養活,别讓他遇着坎坷,小名就叫小傻。
又希望他長大了也做一個愚鈍的人,傻人有傻福,于是大名叫大愚。
這種隐藏在細節裡的人生智慧,讓人想到蘇東坡的一則故事。
谪居黃州時,蘇東坡與王朝雲的孩子出生了,欣悅之餘,他提筆寫了一首《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天底下,有多少父母,期望兒女聰明伶俐,勤奮拼搏,長大後出人頭地,掙得一份功名,既能光宗耀祖,父母臉上也有光。
而蘇東坡從自己經曆中參透人生,他不指望孩子成名成功,隻願他無災無難,一生平安。
陳佩斯和蘇東坡一樣,看破功名,隻希望孩子平安、快樂。
所以,他不允許兒子考一百分,一定要有時間玩,他也花大量時間陪孩子滑雪、騎馬、遊泳、旱冰、去農村爬樹。
在這種教導下長大的陳大愚,安于平凡,在平凡中踏實生活,就像他社交平台上的介紹:隻是一個凡人;吃飯,睡覺,上廁所,演個戲而已。
在陳大愚心中,最幸福的事,就是和父親一起找樂兒。
芸芸衆生,天才難得。
比做天才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然後争取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有人在平台上向陳佩斯提問:如果自己的媽媽不通情理,你怎麼辦?
他的回答讓人醍醐灌頂:嘿嘿嘿就對了。
人老了,就和小孩一樣了,不通情理實屬正常。
作為兒女,站在她的角度看事情,就會明白,“雞飛狗跳”在老人眼裡是順理成章。
年幼的你執拗、胡鬧,如今你要把這份焦慮、煩憂擔下來。
陳佩斯會擠出工作時間,親自陪護年邁的母親。
為提升母親退化的腦力,他陪她一起拼接圖畫,如果“老小孩”拼對,就獎勵她一串糖葫蘆。
林林總總,巨細無遺。
這種回歸生活本真的狀态,正如《菜根譚》中所寫: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風花雪月本閑,而擾攘者自冗。
通透的人,随心而活
“一切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内核,笑是果,悲是因。”
這是陳佩斯在喜劇這條道上摸爬滾打一輩子,領悟到的重要一點。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裡戲外,莫不如是。
有一年,陳佩斯在河南拍戲,拍的是《少爺的磨難》,那可着實讓他受了一些磨難。
在農村,有一場戲,拍他光着腳在鄉間道路上追趕汽車。
當時已入秋,地上都是蒺藜,疼得他呀一跑一扭,惹得邊上圍觀的群衆樂呵樂呵。
當導演喊停,他一下子趴到在地,周圍的群衆又一陣大笑。
在他将腳底的蒺藜一根根拔下來的時,群衆再次大笑起來,甭提有多高興。
這一刻,忍着疼痛的陳佩斯乍然發覺,喜劇原來是這麼殘忍的東西。
因此,他對是否還值得做喜劇有過懷疑、遲疑,也許考慮過放棄。
老天爺安排好一個人走怎樣的路,總會在柳暗花明處給予新的希望。
有一天,他從卓别林的作品中獲得啟發,腦子一下子轉過了彎。
對喜劇有了深刻領會,也就對人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因為理解,所以悅納。
總之,他在話劇這條小衆的大道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明亮。
倪萍看完陳佩斯、楊立新主演的話劇《戲台》後,内心久久不能平靜。
她看過很多喜劇、悲劇,這種讓人含淚笑着看下去的喜劇,卻很罕見。
她贊歎:“佩斯,佩服你在舞台上的堅守,佩服你用靈魂塑造着人物三十年如一日。”
對陳佩斯放棄成熟的影視之路,另辟蹊徑一門心思做話劇的舉動,很多人不理解,老搭檔朱時茂也不理解。
在朱時茂看來,這是一根筋、死心眼。
其實,對陳佩斯自己來說,他隻是不迎合,不妥協,不将就,堅持做對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這個世界按照規矩運轉下去。
在社交平台上,他用的是繁體字。一位網友建議,如果平時并不用繁體字,那還是用簡化字好些,“您說是不?”
誰料陳大師回複七個字:不好。因為我喜歡。
随心而活,笑對人生,這是陳大師一以貫之的風格。
對于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到一定年齡,活通透了,才會明白,來來往往,何必迎合,也何須妥協,愛看的人,自然愛看,喜歡的人,總會喜歡下去。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做值得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
老老實實做戲,清清白白做人,安安穩穩生活,平平淡淡過日子。
這是陳佩斯的處世原則。
這樣就夠了。
做到這樣并不容易,因為要做到淡泊,幹淨,安靜,通透。
人到七十古來稀,做了一輩子喜劇,陳佩斯覺得自己這一生,也不悲,也不喜。
他說:“雨中也快活,晴也心情好,人到黃昏時,任什麼都不計較。”
願平凡如你我,也是這樣走下去,能經曆風雨,能雨過天晴,再回首時,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者 | 江徐,80後女子,煮字療饑,借筆畫心。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