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未經染色之細菌,由于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征,而用以分類鑒定。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于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複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