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字的甲骨文字形如圖,好像雙手捧着一隻鳥。
上古宗廟祭祀常以鳥為祭祀犧牲,“彜”字就是以鳥獻祭之形。後來用鳥的形狀做成宗廟祭器,所以這一類的祭器統稱為“彜”。
彜器既然是上古宗廟祭祀的常用器,後世就用“彜”作為所有宗廟器的共名。再後來彜器成為一切貴重器的大共名。所以東漢《說文解字》說“彜”是宗廟常器也。
《周禮*春官》有“司尊彜”之名,職責是掌管六尊六彜。六彜指:雞彜、鳥彜、斝彜、黃彜、虎彜、蜼彜。六彜已經不是最初的取鳥為形:雞彜和鳥彜是在彜器上刻畫雞或鳳凰的圖紋;斝彜中的“斝”應作“稼”,即禾稼,畫的是糧食作物;黃彜指黃目之彜,黃目是指以黃金雕镂彜的外形;虎彜是在彜器刻畫虎形;蜼彜,蜼作“虺”,即在彜器上刻有蛇形或隼形。
六彜的用法,是用在祭祀的祼禮。上古一年四季的大祭祀有:春祠、夏礿、秋嘗、冬烝。四季的大祭之間還有追享、朝享等小的祭祀。“祼禮”是一般祭祀上的常用禮節,也稱為“灌祭”,即以鬱鬯灌地。六彜在祼禮中用來盛放鬱鬯。
另外,除了祼禮,盛放鬱鬯的“彜”還用在上古的大喪中。如“司尊彜”的職責之一“大喪,存奠彜。大旅亦如之。”大遣奠是喪儀中最隆重的禮節,也是最後一次為死者舉行祭奠,除了牢鼎笾豆等另有一套講究,也要用尊彜盛放鬱鬯。“大旅”指“旅上帝”,“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周禮*大宗伯》)。“旅”即“陳”,“陳其事以祈焉”。國家有了大的變故,向皇天上帝陳述祈求福祐,也屬于一種祭禮,同樣要用尊彜盛放鬱鬯。
“彜”常和“尊”聯用,作為指代禮器的共名。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常用的句子“用作寶尊彜”。往往是作器者受到王或貴族的賞賜然後用來制作彜器以追念祖先,歌頌王業,子孫永保。這些彜器有鼎有尊,有卣有簋,都統統稱為“尊彜”。
“彜”應該是青銅器裡最撲朔迷離的一種,因為它既是大共名的總稱又單有所指。而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裡能看到的“彜”比較罕有,而且隻有“方彜”。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方彜”這個名稱不是上古時期的稱呼。隻是因為這一類器皿形體為方形,所以在宋代被稱為方彜。古籍中沒有“方彜”這類稱呼,目前也沒有哪個青銅器的銘文上有“方彜”這類自稱。現在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方彜都是沿用宋代的命名。
這種類于方形的器物早在商早期就已經出現,當時是陶質。商代後期有了青銅方彜。一般方彜的形狀都是類似于正方體,有圈足,器身上有四條或八條棱脊。方彜最大的特點是蓋子的形狀像屋頂一樣,蓋上的紐也像屋頂。方彜一直沿用到西周中期,從形制上看和商代的大體類似不過略有變形。
比較特殊的一個方彜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婦好“偶方彜”,殷墟婦好墓出土。之所以叫作“偶方彜”是因為這個方彜的形狀像是兩個方彜連在一起,是長方體的。兩個是“偶”,所以叫“偶方彜”。
偶方彜被認為是仿照殷商時的大型宮室所作的盛酒器。偶方彜的蓋子扣好,将卡槽一一對應,上面的蓋子像是宮殿的屋頂,蓋沿下的對槽像是屋檐下的椽子。殷墟婦好墓的墓室入口現在也被做成了方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