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雙拉鈎應用于劍突下胸腺切除術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20歲雲南姑娘,因劇烈胸痛來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範江主任的門診。胸部CT顯示,縱隔部位有一個直徑大約 30cm 的腫物,高度懷疑是“畸胎瘤”。畸胎瘤雖不是惡性,但是體積大,擠壓了姑娘全部的胸腔空間,導緻她出現難以忍受的痛苦——胸悶、憋氣、咳嗽。手術是肯定要做的,但是怎麼做,令家屬和醫生都很糾結……
微創解決30公分畸胎瘤,患者父親喜極而泣
該院主治醫師王興告訴記者,這位患者的腫物大,空間很小,“如果破了,就可能無法實現根治,萬一複發了,會更麻煩。”可是,姑娘的父親再三請求醫生采用微創的手術方法,甚至對此有“執念”:“她還小,胸口一大條切口,可能會無法接受。”最終,經過反複讨論,範江決定帶領團隊挑戰困難,采用他的專利技術——“劍突下胸骨雙拉鈎”,并再胸腔鏡下将腫瘤切除。
劍突在哪?胸前正中,有一塊垂直向下的像一把劍一樣的骨頭,這是胸骨。而劍的“尖”,是一塊軟骨,它就是“劍突”。
圖說:手術現場
掀開劍突,露出的是一個僅1厘米左右,可進入胸腔的縫隙。這條通道非常狹窄,而隻有借助“雙拉鈎”這一“神器”,将胸骨上擡,才能讓縫隙擴大到四五厘米,最多可以擴大到10厘米左右,将縱隔的視野暴露得非常充分,這也是能夠得以進行微創手術的核心原因。團隊将其縱隔的腫物連同包膜進行了完整的切除,從心包前方和雙側膈神經内部進行了徹底的清掃。手術非常順利,患者和父親喜極而泣,如今一家人終于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自主設計适合國人的手術器械
“雙拉鈎系統”,簡單點說,就是一副金屬鈎子,讓過去隻能進行傳統開胸手術的患者尋到了另一種可能,也令胸腔鏡微創手術的适應證得到延展。但這又不是普通的鈎子。而且,即便有了鈎子,技術不精湛的醫生也不敢随意使用。這是由于在胸腔内,大血管和心髒埋于其中,形成手術刀不可觸碰的“雷區”,一旦傷及大血管或心髒,後果不堪設想。範江自主設計了“懸吊雙拉鈎系統”,其實這種鈎子最早是被他用來治療胸腺腫瘤的。他是國内開展“劍突下雙拉鈎全胸腺切除術”的第一人。
圖說:範江主任在 義診中
範江告訴記者,2015年他看了波蘭的一位教授的手術視頻,展示了一種雙拉鈎的胸腺切除手術,令他印象非常深刻。那時範江還是上海市肺科醫院的醫生。此前,國内一般是采取胸骨正中劈開的方式,或是采用從胸腔側面的入路,從沒人想過還有把胸骨提起來這個方法,這使範江眼前一亮。幾個月的時間裡,他一門心思地琢磨這個術式。
一開始隻是想從國外“拿來”用一下,但是聯系了國外的生産廠家後發現,器械并未批量生産。于是範江嘗試着聯系各種國内醫療器械廠,想自己把雙拉鈎這個器械做出來。“到底是怎麼拉上去的?我想了好多辦法,或是用鋼絲拉上去,或是用鉸鍊拽上去,有的設計過于複雜,甚至不像手術器械……經過無數次嘗試,我們最終選擇了一個骨科常用的器械,把它豎起來和拉鈎結合在一起,總算做出了樣子。前前後後折騰了七八個月,終于在2016年把它應用于手術。”
範江說,鈎子有了之後,切口又成問題。亞洲人的身體不如歐洲人身體寬,如果采用橫切口,角度太小手術是無法順利進行的,改良勢在必行。左切口、胸頂切口、心髒下方切口……經過二三十例簡單手術的積累,他找到了“最佳打開方式”,并探索在“雙拉鈎”的輔助下延展胸腔鏡手術的适應證,而他的足迹,也開始遍布中國的許多城市……
從艱難推廣到手術“好幫手”
範江提到,一開始在國内推廣時,過程很艱苦。拉鈎有一米多長,每次都要和一位進修醫生像裝修工人一樣背着它去機場。後來,他們對拉鈎的設計進行了幾次改良,最終将它全部裝到了一個箱子裡。如今,拉鈎系統已經成為很多醫院做胸腺手術的“好助手”,他收到的正反饋也越來越多。比如歐洲胸外科醫師學會主席Peter Litch教授特意問他來要手術視頻,表示要讓歐洲同行看看中國的手術已經達到何種水平。如今,範江所帶領的團隊,通過劍突下雙拉鈎進行胸腺手術已遊刃有餘。基本上90%的胸腺手術,都用到了這對雙拉鈎神器。
比如,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易疲勞(眼皮下垂、視力模糊、複視、斜視、哭笑容等),症狀嚴重會使呼吸機無力,導緻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肌無力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有胸腺瘤。伴有重症肌無力的胸腺瘤所要求的手術方式最為複雜,其中手術入路選擇是業内争論的焦點。不過,“劍突下雙拉鈎全胸腺切除術”問世後,這一難題也有了新的思路。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