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争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
2、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甯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将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于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幹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幹,堆積了離石黃土,範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幹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範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松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