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6:29:51

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率軍從鎬京出發,來到古渡孟津,《史記》 中說與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大軍渡河之後,一個火團突然從天而降,降落在周武王屋頂之上,然後凝聚成一隻烏鴉,顔色鮮紅聲音宏大,八百諸侯認為“可以伐纣了”,但周武王卻說“你們還未知天命,現在還不行。”于是退兵回國,史稱“孟津觀兵”。

周武王第一次孟津觀兵時,與八百諸侯“不期而會”,“火團降而化烏”,纣王天命還沒有結束等描述,都值得懷疑,應該不是曆史真相。真相應該是局勢突然轉變,讓周武王覺得沒有勝利的把握,所以才退兵回國。

當然,不管周武王為何退兵,可以确認的是周武王已經準備揮師攻打纣王了。如此大的動靜,纣王必然獲悉,知道周人已有滅商之心。其實,周文王晚年稱王,但天無二日、國無二王,周人不臣之心早已彰顯,而周武王更進一步準備滅商,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在兩年之後,周武王揮師東進、兵臨城下時,纣王的大軍遠在東方,朝歌城内無比空虛,纣王似乎沒有考慮過周人伐商,也幾乎沒有一絲準備,倉促間武裝了一些奴隸、戰俘,最終敗于牧野之戰。

問題在于:既然知道了周武王野心勃勃準備造反滅商,纣王為何派兵攻打東夷,而不去攻打周國?反過來說,周武王滅商動機洩露之後,難道不怕纣王因而主動攻打周國?甲骨文改寫認知,讓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真相大白。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甲骨文出土揭秘商末局勢)1

《左傳》記載:“纣克東夷而隕其身。”即纣王讨伐東夷,導緻自身實力受損而亡國。那麼,纣王為何一定要急迫地讨伐東夷,而對周國熟視無睹呢?

其實,東夷與殷商的沖突曆史極其悠久,到了纣王時期,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商王朝,而且是近在遲尺的威脅。

首先,甲骨文中的“夷”通“人”,兩者區别在于被征服的臣服者為“人”,沒有被征服的為“夷”,一般“夷”專指東方的某些族群。同時,甲骨文中的夷字(下圖),是由弓與矢組成,而不是“大弓為夷”,本質上是弓箭這一種犀利的武器。之所以從武器稱呼演化為族群稱呼,應與這些族群尚武有關,即商朝使用“夷”這一犀利武器标記某些不臣服的尚武族群。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甲骨文出土揭秘商末局勢)2

其次,甲骨文蔔辭中的東夷記載,顯示纣王時期,商朝面臨兩線作戰,東方的東夷與西方的周國。

纣王曾祖武乙時期,周太王剛剛遷岐,還是一個逃難部落時,東夷就已經非常強盛了,乃至入侵逼近到殷商核心區域。甲骨文蔔辭記載:“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淮、岱地區距離殷商核心區域非常近,可以說近在遲尺。

到了纣王時期,他在位于山西的黎國閱兵,目的大約是想震懾周人,此時東夷又一次發生重大叛亂。甲骨文記載:“商纣為黎之蔸,東夷叛之”,接下來“在十月又二,往征夷方”、“在十月,王來征夷方,在攸侯喜”、“在三月,來征夷”等等。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甲骨文出土揭秘商末局勢)3

曆史上的任何國家,在面臨兩線作戰時,都會優先選擇一方,不太可能同時主攻兩線。對于纣王而言,當時商朝實力衰退,又面臨氣候變冷的天災,實力不允許他兩線作戰,因此要麼主攻東夷,要麼主攻周國。

甲骨文揭示,纣王優先選擇解決東夷問題,對東夷頻繁地征讨,折射的是東夷威脅太大讓纣王難以忍受,或者是纣王急迫想要滅掉東夷、以應對周人的挑釁。那麼,纣王優先選擇攻打東夷的戰略正不正确呢?

其實,纣王的戰略選擇不能說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條是當時東夷距離殷商較近,纣王大軍往返時間較短。學者根據甲骨文記載發現,殷商軍隊征讨東夷的往返時間跨度為6到8個月。扣除一半左右的作戰時間,商軍單純往返時間隻有3到4個月。

與此同時,周人位于西部,距離殷商核心區域較遠,西安到安陽如今高速大約650公裡,換算成周裡(一裡約等于415米)的話,即接近1600周裡。春秋時的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裡,也是一天的行軍裡程,這裡說的是正常行軍,因此如果纣王出兵攻打周國的話,考慮到天氣、3000年前道路情況等,單程時間不會低于2個月,單純往返時間不會低于4個月。

也就是說,從距離上看,纣王先滅東夷、再征周國的戰略沒有錯,在攻打東夷過程中,即便周國出兵,纣王依靠朝歌城牆隻要堅持3個月左右,主力回師之後甚至可以圍殲周軍。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甲骨文出土揭秘商末局勢)4

了解了纣王面臨的局勢,也就能明白周武王、纣王的選擇了。

對于商纣王而言,隻能優先打擊東夷,因為如果優先攻擊周國的話,東夷就可能趁虛而入、圍攻朝歌,纣王主力卻無法及時回兵,如此商朝就有傾覆危機。

對于周武王而言,有東夷牽制商朝,伐商計劃暴不暴露無關緊要,且他也不擔心纣王了解這一點,重要的是他如何趁虛而入并攻破朝歌。終于,周武王等到了機會,然後連夜冒雨急行軍,戰前他又告誡将士們機會隻有一次。

至于周武王的機會,筆者推測應該是:纣王主力遭遇一次重大失敗,或主力損失過于慘重,商朝處于最為虛弱的時刻,内憂外患又出叛徒,周武王抓住了這一機會,于是才會在牧野之戰中一戰滅纣。如果纣王大軍沒有重大失敗或損失慘重,周武王可能不太敢于冒險,因為他也不能肯定一戰滅商,一旦形成僵持對峙,纣王主力回師他就危險了。還有一點,如果纣王主力還在的話,為何後來不見蹤迹?傳聞東征商軍帶着十萬殷人将士家人東渡美洲,其實不太可信,若有數萬大軍的話,完全可以組織殷商勢力對抗周人,又何必東渡美洲?

因此,周武王冒雨行軍、告誡将士機會隻有一次等,主要是擔心商朝重新整合殘兵敗将,組織好防禦陣線,最終度過這一難關。一旦商朝度過難關,“小邦周”就很難再撼動“大邑商”了。

武王伐纣的曆史佐證(甲骨文出土揭秘商末局勢)5

總而言之,商朝晚期相當于三國鼎立,殷商、東夷、周國三股勢力并列,其中殷商最強,東夷與周國有無聯系不清楚,但兩股勢力都反商。因此,周武王肆無忌憚地表明伐商的态度,商纣王也無可奈何,不是他不想伐周,而是局勢不允許。

其實,縱觀人類曆史,面臨兩線強敵進攻的國家,最終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因此,纣王亡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情有可原,并不能由此将纣王妖魔化,先秦文人妖魔化纣王,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與學術思想的需要,并沒有客觀看待。

參考資料:《史記》、《甲骨文編》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