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谷糁也叫玉米糁,也就是玉米粥,是北方農村早期的一種早晚吃食。玉米糁可做的食品很多,在原來以粗糧為主的年代,這是人們的主食,現在仍是人們改善口味的食品之一。玉米成熟後去皮,上磨子粉碎成小顆粒,大約是放在手裡有沙粒感的大小,也可磨成很細的面粉狀。
苞谷糁由來:
苞谷糁隻是糁粥的一種。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尋到其蹤影。如唐代《說苑雜言》中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更為詳細的,是《禮記内則》中的載錄: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從文獻中看,此類糁粥為葷食,近似于當下的拌湯,是用米、粟、面粒或各類菜蔬及肉食做成的。看來,在古代人的飲食中,糁分為葷素兩種,做法也各異。
據說,糁初為西域人的早餐,在唐時傳入内地。在今山東臨沂一帶,仍有與《禮記内則》中記載頗似的糁粥,其主要原料有母雞肉(或牛、羊肉)和麥米、面粉,再輔以蔥、姜、鹽、醬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藝精細複雜,是魯地民衆的傳統美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