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是中國山東的代稱,齊魯文化是秦朝時期在中國山東省形成的一種文化,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派。在秦朝時期人們便将山東分為了兩國,而這兩國的文化也一直流傳至今。對于齊魯文化你了解多少?本期的山東文化為你帶來更多關于山東齊魯文化的内容,一起來看看吧。
齊魯文化,确切地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統稱,春秋時期的魯國,産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着文化(東夷文化)并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曆史内涵的齊魯文化。
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
剛健自強是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發展的内在動力。它像源頭活水,給齊魯文化以無窮的生命活力。齊魯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晏嬰、孔子、孫子、墨子、孟子等,以他們為代表的儒、墨、管、兵等家學派,都是積極入世、救也,充滿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精神的。管仲重功名,尚有為,不拘小節,力行改革,富國強兵,相齊桓公,霸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首霸事業。
孔子重“剛”,把“剛”作為仁的德目之一,積極進取,“為之不厭”,“好古敏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論語,述而》)孔子的這些思想,在《易傳》中有所發展。《彖傳》提出“剛健”觀念,贊揚剛健’精神雲:“剛健而文明”(《大有》),“剛健笃實輝光”(《大畜》)。
《象傳》提出“自強不息”原則。雲:“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乾卦》)。孫子兵家,為安定天下,統一天下,主張用正義的戰争制止不義之戰。墨家比儒家在進取有為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牽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其他齊魯諸子,雖觀點不同,但在剛健進取方面,則是一緻的,齊魯文化這一基本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充分發揚,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對我們民族的自強、自立、發展、壯大,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
氣節即志氣和節操,指的是為堅持正義和真理,甯死不向邪惡屈服的品質。氣節之中,民族氣節為重。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道德基礎,它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在這一點上齊魯諸子是有共同特點的,是他們共同鑄就了齊魯文化尚氣節的愛國精神,但是最突出的還是儒家。兒子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孫醜》)的壯語。孔、盂是說到做到的。孔子周遊列國,到處碰壁,窮于宋、困于鄭、呃于陳蔡之間。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繼續彈琴唱歌。在強暴面前,孔幹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如公元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齊有司黎彌以獻舞樂為名,欲劫持魯君(定公)。在千鈞一發之際,孔子“曆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以禮嚴辭痛斥齊國君臣,挫敗了齊人的陰謀,保衛了魯君安全,維護了魯國的尊嚴。
(見《史記,孔子世家》)在真理面前孔子是“學而不厭”,“敏以行之”。他創辦私學授徒三幹,整理文化遺産,進行思想文化的創建,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建設,作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孔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其思想永遠閃爍着愛國主義的光輝。
孟子則善養“浩然正氣”,以充塞天地的氣概,推行其王道主義,把治理天下作為己任,提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五下》)的主張,為追求真理,維護正義,可以舍生忘死。管仲,自古有争議。他與召忽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難後,召忽死之,管仲不,反事其仇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因此,有人非議他。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就提出管仲“非仁乎?”的問題。孔子對管仲以仁許之,說:“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管仲自己解釋這件事,不死于公子糾之難,是因為他“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史記,管晏列傳》)管仲的“功名”是與治天下連在一起的。他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救邢,存衛,立曹,北逐戎狄,扞衛了中原和平和文明。這與死于一人、一姓的主人相比,是大局,是民族國家的大節。孔子以仁許之,正是對他這種大節的肯定,故管仲的愛國主義是深層的,一般具有忠君忠主思想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