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内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隻有個别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诔 、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一、賦、比、興的手法
賦就是鋪陳直叙,叙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内,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 豳 風 ·七月》即以直接叙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衛風·氓》也以叙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複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 邶 風 ·新台》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衛風·碩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寫形容莊姜的美貌。《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托物起興,是以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隻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征、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秦風·蒹葭》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賦、比、興的手法常表現為綜合的運用。
二、句式和章法
《詩經》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 節 拍 為主,間有雜言;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
三、雅、頌與國風不同的語言風格
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叠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衆多,富于變化。國風中對語 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最基本的句式希望我們能夠掌握,詩經裡面有許多經典的文章,希望我們能夠熟記,這對我們考試是有極大好處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