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戲是因為語言用官話而得名的,它包括了一個正音曲以及昆腔和雜曲等等,也是一種多種聲腔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正字戲也已經經過批準列入第一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那麼,大家對于正字戲是否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廣東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吧!
正字戲的藝術特色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别擅演連台本戲。文戲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唱牌子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大鑼、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繼承了弋陽、青陽古腔,滾唱運用得較為普遍。昆腔曲牌有一百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體現了北曲嚴格、完整的組織形式。
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氣氛,氣氛熱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能很好地表現各種曆史、軍事場景。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面、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末、婆、醜等12行當,演出中有些行當勾畫臉譜。
正字戲的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嘴、虎目等兩百多種圖案。正字戲的主要曲調有正音曲、昆曲兩種,也有部分雜曲、小調。其正音曲曾受弋陽腔、青陽腔、四平等腔影響,一唱衆和,且多滾白、滾唱,常出現大段的“暢滾”。樂調分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類,并有頭闆、二闆(中闆)、三闆(快闆)、牽句等節奏變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朱文飛]、[鎖南枝]等。
正字戲的傳統劇目
正字戲有傳統劇目兩千六百多個,分為文戲和武戲兩類。文戲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劉希必金钗記》及嘉靖年間的《蔡伯喈》南戲抄本和一批較完整的清代、民國抄本,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記錄本。《三元記》、《五桂記》、《滿床笏》、《月華緣》“四大喜戲”,《荊钗記》、《葵花記》、《琵琶記》、《白兔記》“四大苦戲”和《忠義烈》、《千裡駒》、《鐵弓緣》、《馬陵道》“四大弓馬戲”統稱十二真本戲。
正字戲是古老南戲的變體,被稱之為南戲的“活化石”,為戲曲聲腔的流變和廣東文化對戲曲的影響等研究提供有力的證據。目前,正字戲的生存出現危機,需要有關方面及時加以搶救和保護。而有南戲“活化石”之稱的正字戲,十年來終于有了一出精品大戲。12月12日晚,由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根據宋元南戲名劇、明代手抄劇本重新整編的正字戲精品劇《劉文龍》在汕尾馬思聰藝術中心舉行首演。古樸悠揚的唱腔、栩栩如生的“跑布馬”、氣勢雄渾的南拳表演、用唢呐表現的凄厲哭腔……兩個多小時下來,一連串幾乎消弭的傳統絕藝在戲劇舞台上再現。《劉文龍》一方面力求“原汁原味”,再現了正字戲的古樸聲腔與伴樂,弋陽腔高亢喧嚣激越,生旦戲的海鹽腔、青陽腔、四平腔,委婉清麗、飄逸纏綿,展示出精緻獨特的南曲音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