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曆史中的文學史上,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文學才能得人本就不多,在這些為數不多的人中又建立了功業屈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我們一起追溯一下,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曹操,這位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在文學成就上也頗高。他的四言辭寫的特别好,文章特别通脫。更是靠一首蕩氣回腸《短歌行》名揚天下,其它詩詞歌賦也是深厚後人喜愛。
曹操之後呢?恐怕也就數到辛棄疾了。是不是有人會說杜牧對《孫子兵法》有研究,同時詩歌也寫的好。應該算以一位呀!但是他能不能把他對兵法的研究運用到實際中去帶兵打仗呢?我看未必,也隻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首先,作為軍事家的辛棄疾,他是将門之後。根據後來發現的辛棄疾的家譜,其祖上是甘肅人,而他自己說是關中人,祖上出過很多帶兵打仗的将軍。其中《漢書》中就有記載。辛棄疾的爺爺是一位将軍,在北宋的後期他任職軍隊,辛棄疾多次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爺爺。他白天在官府裡面做官,回家後常帶着自己的子孫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告訴他的子孫這塊土地是我們趙宋王朝的土地,告訴子孫們要尋找機會,揭竿而起,收複中原,報家國之恨。辛棄疾則是他最看重的孫子,辛棄疾20歲之前就兩次到燕京考進士,借機調查沿途金軍布兵的部署。因此辛棄疾從小就被爺爺培養着讀軍書,并且實地考察用兵局勢等等。
這一點對辛棄疾的影響太大了。聯想到陸遊,他為什麼能成為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也是與他剛懂事的時候,就經曆了靖康之難有關,對陸遊的成長影響很大。這一點兩人可以做比較。所以一個小孩子以後會成長成為什麼樣一個人,哪些方面做出什麼成就出來,與家庭的教育、熏陶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将門出虎子,因此辛棄疾從小就熟讀兵法。
不僅僅這種愛國、軍事的教育,辛棄疾從小也飽讀儒家典籍,學習詩詞文章創作。除了受兵家思想,還有儒家思想影響,為他在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辛棄疾在南歸以後所寫的最早一首詞《滿江紅·暮春》,後來研究辛棄疾的人非常奇怪,為何他一出手就如此高明,其實一定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在創作上有很多鍛煉。
辛棄疾的軍事才能與文學才能顯現出來,是他由北入南以後。
紹興31年,宋金兩國之前發生了戰争。完顔亮帶兵南侵,最終結局完顔亮失敗,宋朝也沒有占到上風,本來這是宋朝收複中原的機會,但是因為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抓住機會,雙方打了個平手。當時中原地區很多百姓揭竿而起,這時辛棄疾也在其中,帶了一支義軍。他與當時的另外一支耿京帶領的義軍合并,奉耿京之命與宋朝聯系。宋高宗在南京親自召見了辛棄疾,并對首領們各有賞賜。就在辛棄疾帶着義軍回去複命的時候,得知耿京被人殺害,陷入進退兩難之地。于是他決定帶兵沖入金兵兵營,于五萬兵中活捉了殺害耿京的人,交給南宋朝廷,斬之于市。這一點可以看出辛棄疾絕不是紙上談兵。
當時朝廷封了他一個八品的文字小官。就在他做這些文職官員的時候,他寫了兩篇大文章,這裡面他詳細全面讨論了宋金兩國政治、軍事形勢,寫出金兵強大隻是表面現象,仔細分析金國并非如人們想象不可抵抗,以及宋朝如何組建軍隊,在軍事應該采取什麼策略。
朝廷對辛棄疾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有所了解。朝廷曾下一紙任命,讓他去江西做一個提點刑獄的官,并讓他平定茶商起義,果然馬到成功。這是朝廷進一步認識到他的軍事才能,讓其先後在江西、湖北、湖南做安撫使、轉運使,統領一個地方的軍政大事的官員。他為政的一些措施,在湖南建了一支飛虎軍,為了防範農民、茶商起義。此外,如果宋金打仗的時候,這也是一支生力軍。
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沒有得到重用,沒有用來收複中原。很遺憾地用來鎮壓茶商起義,或者其他方面的事情。在宋甯宗的時候,開禧北伐的前夕,宋甯宗想到要征讨金國,這時想到了辛棄疾,調其做鎮江知州,做收複中原的準備,60多歲的時候,才得到這樣的任命。當時其實收複中原緊靠一個人是肯定不行的,所以當時因為很小的一件事情,辛棄疾受到了彈劾,後來雖然也有任用,但是年事漸高,不就也就去世了。
他一生中間,最萦繞心頭的收複中原的大事,沒有實現。這是他作為軍事家的世界。
他給我們展現的生動的文學世界,也是在南渡之後展現出來的。文學世界可以與軍事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講。他的軍事才能在詞的方面也有展現。在他的詞作中,很多直接來反映當時的政治、軍事重大事件。《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這首詞就是反映了一個政治軍事事件。
之所以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兩宋時期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原因就在他的創作中融合了一位軍事人兼文學家這兩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