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區改革模式?在地圖上,作為蘇州南大門的吳江區,更像一塊“邊角料”:地處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處,無鐵路、無港口、無機場……然而,40年改革開放讓這塊“邊角料”變成了創新創業的熱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蘇州園區改革模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地圖上,作為蘇州南大門的吳江區,更像一塊“邊角料”:地處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處,無鐵路、無港口、無機場……然而,40年改革開放讓這塊“邊角料”變成了創新創業的熱土。
“吳江以前是很苦的,40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蘇州吳江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沈金明在吳江工作了37年,幾乎見證了吳江改革開放40年的全過程。
如今,吳江區工業擁有光電纜業、裝備制造、絲綢紡織、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産業,持續保持着快速增長的勢頭。2017年,吳江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89億元,人均生産總值已超過3萬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526.6倍、447.9倍。
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吳江當年的蘇南小鎮,一躍而成為蘇州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區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蘇南改革開放的“模範生”。
民營經濟牽引千億産業集群
90年代初,一位在吳江黨校開車的年輕司機感覺開車“富不起來”,就回家幫助一個鄉鎮跑運輸,後來又去跑營銷。一年跑下來有1000萬的銷售獎金。可他“并不滿足”,很固執地要辦屬于自己的企業。沈金明很不解:“一年有1000萬收入,你還去辦什麼企業?”
這位叫沈小平的年輕人堅持認為隻有辦企業,才能真正富起來。1996年,他和兩位合夥人創辦盛興電纜廠。當時吳江的一位領導跟三位年輕人說,希望他們以後做大,變成3家企業。沒想到兩年之後真的變成了3家企業。如今,沈小平創辦的通鼎集團年産值已超過300億元。
“改革開放充分激發了吳江人的創造力,點燃了吳江人的創業熱情。”沈金明說,吳江經濟産業從80年代的鄉村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現在擁有完整的産業鍊。
1991年,吳江七都鄉政府決定将吳江乳膠廠轉為七都通信電纜廠,當時或許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電纜廠能夠成為中國企業500強企業。
這家企業的員工從最初119人發展到超兩萬人,并在3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海外分公司,生産的光纖網絡占全國市場的25%,在全球市場上占15%。
亨通如今把視野放在全球,2013年至今,先後斥資收購了兩家位于印尼和南非的線纜公司。通過“走出去”,亨通成功邁入世界通信光纜前三強,成為世界光纖互聯網領域的中國國家品牌。
“當5G時代到來時,全球的光纖産業都會加速,所以亨通未來主要在海外發展,努力做到全球領軍企業。”亨通執行總裁錢建林說,去年,亨通已經成立了7家全球化公司,今年還會新增5家海外公司。
沈金明總結,作為吳越文化的結合地帶,吳江充分利用了兩種文化的創造,既發揮了江蘇省強政府的優勢,也借鑒了浙江靈活的市場經濟模式,“90年代,我們還向浙江學流通經驗,會積極地學習浙江的良好模式。”
沈金明說,40年來,吳江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民營企業家,他們所體現出的敢為人先、精明勤勉、吃苦耐勞的企業家精神,是吳江改革開放留下的最寶貴财富。
“智能化改造”給工業注入新活力
近些年來,智能化發展為吳江工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新動力。吳江區一批龍頭企業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成為行業标杆,一批重點領域的技術實現突破。
作為當地絲綢紡織産業的領軍者,恒力集團從1994年的27人私營小廠,成為擁有6萬名員工的全球500強企業,恒力2017年總營收達3079億元,位列全球第235位。
2002年,從織造起家的恒力對上遊化纖原料的需求日益迫切,無奈紡織化纖行業由外資企業掌控。為了不受制于人,恒力開始進軍化纖行業。
多年後,恒力又因原料價格受制于國際市場波動,于是集團産業鍊不斷向上遊延伸。目前,已形成從原油到紡織的完整産業鍊。
恒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秋榮表示,恒力每年有8000多個新品種投放市場,超35%為自主研發。近年來,還先後投入近10億元進行工廠智能化改造。
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紡織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如今智能化發展改變了當地紡織産業的曆史。作為龍頭企業的恒力也從“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變。
陳秋榮透露,以前織造車間,一個工人穿一個盤頭需6個小時,複雜花形需7個小時。相比之下,智能化生産車間人工成本能夠節省80%,效率了提升700%,工作能做到精準零誤差。
作為全國的紡織重地和全國最大的化纖面料集聚區,吳江擁有紡織織造企業5000多家。迫于産能過剩和訂單轉移的壓力,近幾年來當地紡織行業進入轉型關鍵期。緩解産能過剩難題、加大環保力度,并加速智能改造,從而提升盈利水平。
“現在生産車間基本沒人,我們也不再為招工煩惱。”瑞儀光電負責人王健民說,自動化的好處是不用實現“三班倒”,車間實現24小時工作,車間智能化後,原先10%-12%的盈利提升到現在的15%-18%。
這家從事LCD背光模組研發與制造的高新企業成立于2002年,經曆了高速發展期後,也面臨着“轉型壓力”。 3年前,公司“機器換人”,導入1億美金的自動化設備,員工數量從26000人降到了14000人,今後目标是8000人。
如今,吳江全區工業機器人密度達80台/每萬名工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吳江已培育示範企業105家、試點企業502家,建成40家省級示範智能車間,數量居江蘇省縣市(區)前列。另外,吳江企業通過智能工業技改,産品質量效益得到明顯提升,産能普遍增加30%以上,用工普遍減少30%以上,效益普遍增長50%左右。
“長三角一體化”提速高質量發展
40年來,吳江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成功闖出了一條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以産業轉型升級為引擎、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載體的吳江創新發展之路。
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邁為科技”)是高端制造裝備制造商,經過近10年發展,目前已獲批在深交所創業闆上市。該公司的産品經過多年努力替代了進口,在國内增量市場的份額躍居首位。
該公司董事會秘書劉瓊說,2010年,公司在吳江注冊,面臨資金和市場壓力,“當時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基本不可能”,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通過基金配套,幫助渡過了“資金關”。
作為吳江開發區(同裡)自主培育的首家上市企業,企業産品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發展的秘訣還是技術創新。“我們的裝備已是國家頂級水平,發展優勢就是研發團隊。”劉瓊說。
企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09年,企業進入研發階段,2011年做出第一條研發線,當時整個光伏行業都處于低谷,“有産品、沒市場”對任何一家企業發展來說都是緻命的。
“市場不好時,我們埋頭做研發。等研發出來了,市場就變好了。”劉瓊說,2013年,他們造出更成熟的研發線推向市場,被市場認可,“我們在寒冬凜冽中堅持下來,現在奮起直追,縮小與國外技術差距,朝着更高目标前進。”
“邁為科技”是衆多吳江民營企業發展的縮影。随着滬蘇湖城際高鐵、通蘇嘉甬城際鐵路項目推進,吳江把更多的精力瞄準了上海。當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動接軌上海的步伐開始加快。
沈金明說,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改革和企業家創新推動了“蘇南模式”的形成。20世紀90年代起,企業改制、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城鄉統籌發展等推動了“蘇南模式”的轉型。吳江實踐和“蘇南模式”的創新發展表明,必須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如今,随着創一代企業家們逐漸步入耳順之年,子輩順利接班不僅事關企業自身發展,還對吳江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今年3月,吳江啟動實施了“創二代薪火工程”,力争通過3-5年努力,打造一批“創二代”标杆性企業,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