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時期都會有那麼一批曆史名人出現,他們為了社會的發展奮不顧身地走在曆史的前沿,為我們鋪好了路,他們的豐功偉績把當地的文化推向鼎盛時期。那麼在上海文化中,有哪些名人做出了貢獻呢?他們都是誰呢?你又知道幾個呢?
黃道婆
黃道婆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又稱黃婆。生卒年不詳。松江府烏泥泾(今屬上海)人。元貞年間,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島)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制成一套扡、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泾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袁凱
明初詩人。字景文,号海叟。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生卒年不詳。早年好學,曾于楊維桢家席間賦《白燕》詩,一座為之驚服,都稱他為袁白燕。元末曾為府吏,明初洪武三年(1370),薦授監察禦史,後因受太祖朱元璋憎惡,他佯裝瘋癫,得歸故裡,常背戴方巾,倒騎烏犍,盤桓山水間,以避監視。袁凱性诙諧,善戲谑,終免于難。袁凱的詩作,言及現實其少,隻于個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為抒發個人情懷,描述旅人思鄉之篇。
董其昌
從白衣寒士到禮部尚書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屬上海市)董家彙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十七歲時,他參加松江府會考。當時他寫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為準可奪魁,誰知發榜時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
原因是知府衷貞吉嫌他試卷上的字寫得差,文章雖好,隻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他發憤學習書法。開始他以-顔真卿《多寶塔帖》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臨摹鐘繇、王羲之的法帖。經過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書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山水畫也漸漸入門。
任仁發
任仁發(1255-1327年),字子明,号月山道人,上海松江人,元代初年著名的水利專家,曆官都水傭田使司副使、中憲大夫、浙江道宣慰使司副使,曾先後主持許多河、江、海工程。擅畫人物,尤長畫馬,師法和宋李公麟。
其鞍馬,識者謂可與趙孟兆頁相匹敵,有“用筆逼龍眠”、“法備而神完”之譽。兼擅人物故事、花鳥等多種科目,花鳥師法黃筌工整豔麗一路。工書,學李邕,得其法。傳世作品:《二馬圖》、《張果見明皇圖》,著有《浙西水利議答錄》十卷。
莫是龍
明代畫家,字雲卿,華亭人。後來更字廷韓,号秋水,又号後明。十歲就能寫詩作對。擅長于書畫,著有《石秀齋集》、《畫說》等。莫是龍(1537-1587)得米芾石刻雲卿二字,因以為字,後以字行,更字廷韓,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如忠子。八
歲讀書,目下數行,十歲屬文,有聖童之稱,後補郡博士弟子。工詩古文辭。書法锺、王及米,小楷精工,過于婉媚,行草豪逸有态。畫山水宗黃公望而另得蹊徑,磊落郁蔥,氣韻尤别。頗自矜重不輕示人。深于畫理,傳有畫說一卷。
白蕉
生平簡介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人。本姓何,名馥,字遠香,号旭如,又署複翁、複生、濟廬等,别署雲間居士、仇紙恩墨廢寝忘食人等。曾為上海美協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書畫師。出身于書香門第,才情橫溢,為海上才子,詩書畫印皆允稱一代,但生性散澹自然,不慕名利。詩論亦富創見,詩名蠻聲文壇,寫蘭尤享盛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