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是我們中國一個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們中國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之一,曆史已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苗族的蠟染文化是為生産者自身需要創造的文化藝術。那麼,大家對于苗族的蠟染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溯源與傳說
苗族蠟染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叙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幹斑布”。
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蠟幔”(蠟染)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中一帶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于湘西、貴州、雲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貴州的丹寨、安順、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藝最高。大多數地區都将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制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主要工藝
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其靈魂是“冰紋”。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後放入适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顔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産生的美麗的白花。如果僅僅是藍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藍印花布沒什麼兩樣。蠟染的靈魂是“冰紋”,這是一種因蠟塊折疊迸裂而導緻染料不均勻滲透所造成的染紋,是一種帶有抽象色彩的圖案紋理。
苗族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蠟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銅刀(蠟筆)、瓷碗、水盆、大針、骨針、谷草、染缸等。此外,蠟染還有制作藍靛和發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後連接,構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藝和操作規程。
随着科技的發展,紡織品的種類不斷豐富,蠟染作為貴州苗族地區主流紡織品的地位已漸動搖。而伴随旅遊業的發展,精緻的蠟染手工藝制品正被當作特色旅遊紀念品推向市場,同時也亟待得到真正的保護與合理的開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