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側重于保護個别少數民族,當然“非遺”也是主要保護全國各地的曆史文化産物。中國是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自然而然少不了這些衆多的曆史産物。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哪些呢?一起随小編來嘉興文化中看看吧。
海鹽騷子
海鹽騷子是浙江省海鹽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作為明代四大聲腔(戈陽、餘姚、海鹽、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鹽縣而得名。明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因其唱腔的優美細膩,并用官話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宮廷的歡迎,成為影響最大的雅戲曲。
桐鄉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等。是漢族傳統的工藝印染品,镂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曆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采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漢族民歌,屬于吳歌的一個品種,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
海鹽滾燈
滾燈源于海鹽,流行于江南,古時盛行于海鹽的元宵燈會。海鹽滾燈不僅是可翻滾舞蹈,更是競技比武的手段,體現了海鹽先民在與海患長期抗争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海鹽對民間藝術滾燈進行挖掘、整理、創編,使滾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出藝術生命的魅力和生機。海鹽縣提出創建“滾燈之鄉”的目标,旨在繁榮和發展滾燈藝術,打響海鹽特色文化品牌,擴大海鹽知名度。
平湖钹子書
钹子書是江南吳語區特有的漢族傳統曲藝形式。據《松江縣志》記載,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現今主要流傳于浙江平湖一代,上海西部亦有保留。演唱者以竹筷自擊钹子掌握節拍,曲調簡單,具有吟誦風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說有唱,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通俗易懂,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燈彩
它與流傳漢族民間的元宵賞燈習俗密切相連。據考證元宵賞燈始于西漢,盛于隋唐,明清尤為風行。上海元宵賞燈習俗,明弘治、嘉靖年間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記載。從夏曆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十五元宵燈彩最為高潮動人。每年端午節和中秋節,申城繁華商街也是花燈高熙,燈市紅火。由于悠久的賞燈習俗,促進了上海燈彩藝術的發展。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闆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