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可謂名揚世界,最為出名的尤數京劇,各地方也有屬于自己的小戲劇,他們由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方言而組成。但随着時代的發展獨特的中國文化現卻瀕臨無人繼承的慘狀,想要了解白字戲嗎?就跟着小編一起到廣東文化裡看看吧!
白字戲是流行于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白字戲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時候)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遂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音樂等漢族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汕尾市三稀有劇種之一。白字戲曲劇種。
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後,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漢族民間藝術相結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本地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沒有“啊咿嗳”襯詞拉腔,跟(海陸豐白字戲)有所差别。白字戲流行于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分地區。
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半夜,白字戲在後半夜,稱為“半夜反”;民間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特别是潮劇,兩者方言不同,唱法不同,從音樂上都有所不同,海陸豐白字戲是用當地的福佬方言(學佬方言演唱),海陸豐地區方言隻是跟潮汕方言都是來自閩南系。
2006年5月20日,白字戲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曆史溯源
廣東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後,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漢族民間藝術相結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本地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海陸豐白字)之分,現為海陸豐白字的專稱。流行于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分地區。
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半夜,白字戲在後半夜,稱為“半夜反”;民間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特别是潮劇,兩者除方言略有差異外,幾乎相同,可見白字戲與正字戲、梨園戲和潮劇都有密切的曆史淵源關系。
明末白字戲已經流行。1925年10月,在黨人彭湃的領導下,藝人曾成立梨園工會,并作出改良戲劇的決議,編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壓迫的戲和宣傳革命的歌謠。現有專業演出團體海豐白字劇團。傳統劇目有200餘種,文戲多,“全連戲”(整本戲)多。
有大鑼戲、小鑼戲、民歌戲、反線戲、科白戲之分。
白字戲在粵東地區演出曆史久遠,而且經常與正字戲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陸豐地方俗例迎神賽會,如有幾班戲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戲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還有一種“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謂“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戲諺。
白字戲的開台戲《淨棚》、《八仙拜壽》、《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無關系。白字戲有“哩”調,有“哩”拉腔,與《金钗記》、《荔鏡記》相同。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兩個劇種,有些劇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記》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詞曲俱同。
從曆史資料和如今面貌來看,均說明白字戲是在南戲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調、潮調的基礎上,吸收了正字戲的很多東西,并進一步與海陸豐地方方言、民情風俗、民間藝術相結合而形成。也有人認為,白字戲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馬戲。
元、明之際,閩南大量移民到海陸豐,他們帶來宋代陳淳《上傅寺丞論淫戲》所說淫戲。
宋慶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戲頭”“逐家裒斂錢物,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築棚于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争為之,不顧忌。”這種戲随移民傳到海陸豐,就有現存的俗稱老白字的竹馬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