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就是所謂的地方話。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一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和地方方言。可以看出來我國是一個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因為地區方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互相聽不懂是很正常的。下面小編所要說的就是成都文化裡面的成都方言,一起了解一下吧。
成都話屬于西南官話話,作為四川方言的标準音而存在,但事實上并非成都市全境都使用,成都市主城以外(繞城高速以外西南)實際上是西南官話-赤灌話的使用區,而成都市近郊的廣漢、簡陽等地所使用的方言則與成都話無異,成都話因其軟糯,有“西南話之吳侬軟語”之稱。
語音特征
成都方言作為北方方言的一個分支,擁有北方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
1、古全濁聲母清化。“從”和“蟲”,“知”和“資”,“詩”和“私”,每對字的聲母發音在成都方言中沒有區别。
2、平分陰陽,有陰平和陽平,比如“衣”、“一”的讀音便不同。輔音韻尾少,入聲消失,沒有b,d,g和m。隻有n,ng兩個鼻輔音韻尾。
3、沒有zh,ch,sh,r等翹舌音聲母。比如,“字”和“制”同音。
4、增加了舌面鼻音nj、舌根鼻音ng;n音歸并入l,比如“挪”和“落”在成都方言中讀音一樣。特别注意,nji和ni是不同的,形象地講,nji是标準普語中的“你”,而ni則是許多台灣流行歌中“你”的實際發音,二者是不同的,請仔細體會!
5、不能區分en和eng,in和ing。唇音(bpmf)後的eng改讀ong。hu轉為fu,如“呼”念作“膚”同音。
6、無合口呼韻母uo,增加了齊齒呼複韻母iai、合呼複韻母ue、撮口呼複韻母io。保留了ng聲母,通常跟零聲母或聲母y對應,比如“硬”讀做ngen,“我”讀作nuo。
7、因清朝八旗子弟曾駐紮成都,成都方言受北京方言影響很大,兒化音節的詞數量不少,但語音類型不多,總共隻有四類,er(涼粉兒)、ur(飯碗兒)、ir(抽簽兒)、ur(公園兒)。
8、有韻母ae。比如“安”、“談”(這本來隻是“女音”,但21世紀年輕一輩男生也多有趨同)。
語法特點
構詞法方面,跟普通話對比,成都方言構詞法上顯着的不同是名詞和動詞的重疊式,即,名詞能夠重疊,動詞一般不能重疊。
句法方面,成都方言與普通話對比,顯着的不同是在補語的構成上。
和中國其他方言一樣,成都方言早先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态。1980年代之後,随着成都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成都和外界的交流急劇增多。受普通話的影響,成都方言相對穩定的狀态被打破,語音開始經曆一個明顯變化的時期—向普通話的語音靠攏。另外,如果一個字在音系上顯得孤立,則這個字更容易被北京方言同化,而如果一個字在音系上有一個強大的“系列”,則不容易向北京方言靠攏。究其原因,是因為後者更容易被人們發現其在四川方言中的規律,故更容易跟普通話保持區别。
成都方言中發生音變的字,有的已成定局,如“籍”、“積”、“及”等(原讀jie,變讀ji)。有的發生分裂,如很多年輕人會說解gai手,但是會說解jiě放。還有的發生“标準四川音回歸”,即已經變讀的字再次回到原先的四川方言标準音,如光榮rong變回到光榮yun。
詞彙的特點
安逸:此詞有“安閑舒适”之義。如《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義。“安逸”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令人滿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廣泛。
壩壩:意為“平地、平原”。“壩,蜀人謂平川為壩。”今四川人仍稱“平地、平原”為壩、壩壩、壩子。
洗澡泡菜:将新鮮蔬菜洗淨後切成片或塊泡制半天或一天後食用,這種菜就稱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漬時間較短,類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稱“跳水泡菜”。
藏貓兒:即捉迷藏,又稱“逮貓兒”,是兒童玩的一種遊戲,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來後,再讓該小孩将他們一一尋找出來。另有“救救貓兒、電棒貓兒、沾沾草貓兒”等多種玩法。
打牙祭:此詞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習俗,後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區使用得非常廣泛。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一說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
二說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為“牙(衙)祭肉”;
三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将、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為裝飾的大旗,稱為“牙旗”。每逢農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
打摔手:“摔手”本指“定額以外備替換的轎夫”。如李劼人《死水微瀾》中:“明天一早,給我喊一乘轎子,多喊兩個摔手。”後繁衍出“打摔(甩)手”一詞,意為“空着手”。
裝舅子: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時,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潔去送親,稱為“裝舅子”。此詞後指譏諷某人穿戴講究、整潔。
撇脫:即灑脫,幹淨利落。已見于宋代。“撇脫”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簡單、容易、輕松”等義。
吃九鬥碗:“九碗(兒)”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鬥”一詞在成都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稱為“吃九碗(兒)”或“吃九鬥碗(兒)”。“破費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鬥碗,結下終身怨”。成都地區流行的這一民謠,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稱為“吃九鬥碗(兒)”,是因為民間視“九”為吉數。
打金章:每年在花會期間,多在青羊宮舉行武術擂台賽,參與者多為武林好手,按獎章質量分三個級别,即藍章、銀章、金章。後比喻顯示出驚慌的樣子(“金”諧“驚”)。
鲊起:即撐腰、作後台、給人幫忙的意思。過去屬于袍哥話。袍哥是發源于四川的一種幫會組織,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結社,又是破産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政治、經濟互助團體。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間組織,因此一出現就受到清政府的嚴禁追查,故袍哥一直處于地下狀态,有一套專用的隐語-袍哥話,作為秘密聯絡的暗号。
吃賞午: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飯”稱為“吃賞午”,這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川西壩子的農民們邊插秧子邊唱山歌,知府不讓大家唱,農民戲曰:“吼山歌會把田頭的雜草吼掉。”知府說,如果真能吼掉雜草,則賞大家一頓午飯。後來果然田裡的雜草就沒有了。
知府又提出農民說過唱山歌秧子要長高,想借此賴掉這頓午飯。當晚,農民把田裡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來,秧子果然長高一截。于是,知府隻好認輸,給插秧的農民每人賞了一頓飯,從此人們便把吃中午飯叫做“吃賞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