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以來,從最先開始生活在洞穴裡,到現在住在各式各樣的建築中。但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太久的話,就會覺得具有原始味道的木屋非常的自然獨特。基諾族聚居的地方,森林密布,所以他們的建築材料以樹木為主。現在我們就從建築上來了解基諾族文化吧。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中部,景洪以東、勵養與勵侖之間的基諾山一帶。這裡原始森林密布,雨量充沛,屬熱帶、亞熱帶氣候。直到20世紀50年代,基諾族社會還處于父系大家族向農村公社過渡階段,土地歸大家族或村社所有,分配給各個小家庭耕種。
龍帕寨的大房子居住形式,集中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特征。基諾語“龍帕”意為“住在山石頭陡坡的人”。據1963年調查,全村都是基諾族,共67戶,221人。全寨共4個姓,分别住處在10座大房子裡。龍帕寨的大房子皆幹欄式建築,呈長方形,兩頭對開門。梁、柱為木結構,四壁用竹篾圍起,房頂用茅草排鋪蓋。室内無窗,白天光線很暗。每梁柱間均以子母扣咬緊,不用釘子。房架與茅草間用藤條系緊纏牢。
以龍帕寨阿扯繞家長子且的大房子為例,這個房子長28米,寬16米,高7米左右,由八根柱子搭成房子的主要骨架,兩頭對開門的左側都沒有木制的七至八級樓梯。進屋穿過大門是一橫寬約2米的長方形客房。過客房就是大房子的正廳,中間有木楞鑲邊的長13.2米、寬1.14米的大房子内各戶的火塘,全是用三塊石頭鼎足立起。
每戶的火塘對着自己小家庭的卧室。大房子的右邊最末一間固定為家長住房。客房的右端專門隔有宗教房,房内四周挂着該房内成員獵獲到的動物頭架、牙齒,平時任何人不能進入。各種小戶的倉房增均蓋在大房子周圍,每一小戶有一倉房,呈方形。各小家庭平時各有煮食,隻有年節或打來野獸時,才燃起大家族的總火塘,一起共食。
随着私有制的出現和個體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個人家庭的民居開始出現。這種民居仍是幹欄式建築,從平面布局看與傳統大房子相同,隻是面積綋小,火塘數目減少。中央通道改為全家人起居、煮食的堂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