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傳承曆史。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民俗戲曲——彩調,也是有着它自己獨特的韻味,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彩調是一種什麼樣的戲曲。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彩調是流行于廣西北部桂林、柳州、宜州、河池一帶的漢語地方戲曲。彩調内容有農事問答、有青年談情,也有吉祥祝福,還有根據各家不同情況即興演唱,深受仫佬人家歡迎。
約在1880年前後,仫佬人聚居的羅城等地已經有彩調了。仫佬山寨有不少業餘彩調班子,四把鄉大梧村在1940年前後就有兩個小班子,過去吉門修建一個彩調石頭舞台,迄今仍保存着。每年春節期間,為仫佬山鄉演出彩調的高潮時期,羅城着名仫佬族彩調藝人吳吉揚創作《半夜拜菩薩》深受人民喜愛。
1923年羅城縣四把街吳金利從柳州學戲回鄉,組織彩調班。同時桂林彩調藝人也來羅城東門鄉授藝,成立彩調班,從此,仫佬族村寨紛紛組織業餘彩調團,農閑時排練,節日時合夥演出。其中四把鄉大吳村吳吉揚1940年參加本村彩調班,自編自導自深劇目如《初一拜菩薩》、《娘害我》等,頗受群衆喜愛。從1950—1958年四把鄉先後成立六個業餘劇團,兩個俱樂部。在兩鄉推動下,全縣成立業餘劇團50多個,農民業餘演員上千人。
80年代,仫佬族劇作家賴銳民和彩調藝術家江波合作《潘曼水傳》。這是一部仫佬族口頭文學中機智人物潘曼的故事,是與彩調藝術、仫佬族民間音樂舞蹈、仫佬族民俗風情相結合的仫佬族風情歌舞劇,由羅城仫族自治縣文藝隊演出。
您可能還喜歡:
水書、端節、馬尾繡,水族三寶
講究禮儀的東鄉族飲食文化
水族飲食千挑萬選的特色美食
曆史悠久、古風猶存的東鄉族刺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