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走走,最近這句話在網絡上還有平時生活中很是流行,那馬不妨來廈門走走在,雖比不上春城昆明也沒有北國風光的大雪紛飛,但在鼓浪嶼文化中這裡有着許多的名人還有就是那有着曆史刻印的鄭成功紀念館,美輪美奂的名人蠟像館和那古典優美的鋼琴博物館。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小的地方都有哪些名人吧。
林文慶
林文慶字夢琴,原籍福建海澄,1869年10月18日(清同治八年九月十四日)生于新加坡的一個華僑家庭。父親林天堯,當時是鴉片種植園的助理管理人員。林文慶10歲喪母,16歲喪父,是由祖父母撫養成人的。他童年入福建會館附設書院,讀四書五經。後考入官立英文學校,不久升入萊佛士書院學習。1887年,因學習成績優異,獲得英女皇獎學金,入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1892年獲得醫學内科學士和外科碩士學位。
以後,香港大學又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林文慶雖受英國教育,但對漢語也有較深的造詣,并熟谙閩、粵方言。他還精通馬來語、泰米爾語、日語等,被譽為“語言天才”林文慶是個傳奇式的曆史人物,一生多姿多彩。
他是一代名醫,又是勇于開拓的企業家;是雄辯滔滔的立法議員,也是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革家和教育家;是忠實的新加坡國民,不知疲倦地為僑居地華人請命,又是赤誠的民族主義者,始終心系故國,支持中國的維新變法并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我國辛亥革命史上和新加坡華人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林祖密
林祖密(1878~1925年),原名資铿,字季商,祖籍平和,出生于台灣霧峰林姓望族。中日甲午戰争,日軍進犯台灣時,随父母内渡祖國大陸,擇居于鼓浪嶼。其間,一度返回台灣處理财産,未幾,重回鼓浪嶼。
他愛國愛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漳屬南靖等縣山洪為患,幾十萬災民流離失所,嗷嗷待哺,他聞訊後,即籌措5萬銀元,購米分批運到漳州一帶發赈。以往,閩南鄉間常有械鬥情事發生,死傷慘重。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他向興泉永道道台建議設立“弭鬥總會”,力圖消弭械鬥。對促進家鄉的經濟發展,他更是不遺餘力。
10多年間,曾投入三四十萬元資金,相繼在龍溪(今漳州和龍海)、南靖、華安、漳平、龍岩等地購買大片荒山、荒地,創辦墾牧公司、林場。疏浚河流險灘,開辟航道,建設輕便鐵路,開采煤礦等農林、工礦實業和公用事業,利國利民。
民國初年,他前往在鼓浪嶼的日本領事館辦理注銷日本籍民手續,同時呈請北京國民政府内務部準予恢複中國國籍。
林爾嘉
林爾嘉是民國年間在閩台兩地負有聲望的人物之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其先祖林應寅自福建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今屆龍海市)遷居台灣,以家學淵源,開館授徒。他的曾祖林平侯,改行經營拓荒墾殖業,并兼營工商業、航運業,富甲一方。林平侯商而優則仕,一度生育五個兒子,分為五房,長子國棟,房号”飲記”,次子國仁号“水記”,三子國華号“本記”,四子國英号“思記”,五子國芳号“源記”,将五個兒子的房号串連起來,就是“飲水本思源”,寓意深遠。其中三房國華和五房國芳,重視祭祖,共設祭祀公業,以三房和五房的房号“本記”、“源記”台稱為“林本源祭祀公業”,這是後來人們以“林本源”代表林家的來曆。
林爾嘉愛好圍棋,追求高雅的文化享受。1913年.他選址鼓浪嶼港仔後興建“菽莊花園”。園中有一勝景題名“小闆橋”,寄托他對台灣故土和先人的深摯懷念。每逢中秋佳節,菽莊花園高朋滿座,盡是鴻儒碩學,騷人墨客,放歌吟詠,樂在其中。又出版《閩中金石略》、《鹭江名勝詩鈔》以及呂世宜著述的《古今文字通釋》等書,名之為《菽莊叢書》,為保存地方文獻作出一定貢獻。
許斐平
許斐平(1952~2001.11.27)中央樂團旅美鋼琴家。生于廈門鼓浪嶼。被認為是中國鋼琴界少數的幾個天才之一。6歲時在鼓浪嶼三一堂舉行公開演出。8歲前往上海随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範繼森學習鋼琴。次年開始在上海有了演出活動。“文革”後,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的首席鋼琴獨奏。
1979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次年轉入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他的教授認為他是20年來茱莉亞音樂學院最有成就的學生。1983年,獲鋼琴界最悠久的賽事—魯賓斯坦國際鋼琴賽金獎,這也是繼劉詩昆之後,20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鋼琴家。1989年,進入華盛頓肯尼迪中心演出,這意味着他進入世界一流鋼琴家行列。《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稱他為“鋼琴界的國際之星”。2001年11月27日晚,他在乘車從哈爾濱去往齊齊哈爾的高速公路上不幸車禍身亡。
【結束語】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如陳仲義、舒婷、黃奕住、馬約翰、林語堂、殷承宗、林巧雅等等這裡不僅有名人而且在鼓浪嶼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都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