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曆史悠久,生生不息。“活袍調”文化是阿昌族曆史發展以及文化繁衍的重要渠道,在古老的阿昌族依舊保持着原始的宗教信仰,它不僅在阿昌族人民的心裡發揮着重要作用,更與阿昌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由于曆史的原因,至今在我國西南地區,很多少數民族仍然程度不等地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因而也就有了原始宗教祭司(也稱經師、巫師)的存在。像景頗族的“董薩”、哈尼族的“貝瑪”,彜族的“畢摩”等等,他們在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宗教民俗活動中仍然發揮着作用。
主要聚居于德宏州的阿昌族也在此列。大概在公元二、三世紀時,處在遊牧時期的阿昌族早期原始氏族部落中就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此後随着民族遷徙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阿昌族原始宗教的最高祭司被稱為“活袍”,主要從事祭神送鬼等宗教祭祀活動。
阿昌族豐富多彩的民間口傳文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祭祀歌和叙事歌的形式,由“活袍”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通過唱誦代代傳承下來的。因為活袍唱誦時用的是“活直腔”這種專門的樂調和聲腔,于是當地百姓稱它為“活直腔”,也叫做“活袍調”。
活袍和他們的“活袍調”現在主要存留在德宏州梁河縣的阿昌族聚居區,少量保留在潞西市江東鄉高埂田的幾個阿昌族聚居村寨。“活袍調”的内容、唱腔和儀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伴随這個民族經曆了從原始氏族社會、建國前封建領主社會直至今天社會主義社會的漫長曆史時期,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對阿昌族民衆産生着深刻影響,是阿昌族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文獻調查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試圖對“活袍調”的起源、發展及構成情況作一個較為完整的闡述。
從原始文化的角度看,遠古時代的“活袍調”是原始宗教祭司與神靈交流、祈福送鬼的祭詞,其基本的文化形态當屬宗教信仰層面。但原始宗教也屬于廣義的民俗範疇,“活袍調”和阿昌族民間文學之間存在着原生的密切關系,這不僅表現在它同民間文學一樣,具有口頭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征,還表現在“活袍調”中有相當一部分内容向民俗民間文學方向發生轉化,大量經文以散文體故事文本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就是一個例證。所以說,“活袍調”不僅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載體,也是阿昌族民間口傳文學中最古老的部分。
上千年曆史發展延續下來的“活袍調”不僅形成了阿昌族的民間信仰體系、民風民俗傳統,更以它所承載的多重文化内涵,在阿昌族曆史的和當代的社會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體現出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價值。
您可能還會喜歡:
曆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
普米族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源遠流長的福建媽祖文化
優美的壯族山歌文化,你知多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