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服飾最大的特點就是“披星戴月”,用來表示納西族婦女的勤勞能幹和賢德善良。納西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和四川省的多個縣,服飾的特點與納西族的生活環境和從事的農業活動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也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服飾特點
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于腰後,或戴頭帕、帽子。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镯及金、銀項鍊等飾物。
麗江納西族的大襟女襖多為布袍,基本結構是大袖、無領、夾層,前短後長。穿時将袖口卷齊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圍腰,背披“羊披”。由于麗江地區的海拔、氣溫、水草山林等條件宜于發展畜牧業,牛羊皮毛也就成為納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的東巴經《迎東格神》中有這樣的描寫:“天地動,生兩兄妹,結緣成一家,牧養白綿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氈,用羊毛作帽子腰帶……”,直到現在,納西婦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飾的一個主要标記。羊皮披納西語稱“優轭”,用毛色烏黑純淨的綿羊皮經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後,再按體裁制。縫上黑絨或黑氆氇的“優轭筒”(羊皮頸),飾以七塊圓形五彩絲絨繡的“優轭缪”(羊皮眼睛),再訂上七組細白羊皮條做成的“優轭崩”(羊皮須),一對“優轭貨”(羊皮背帶)用白布做成。
上繡藍色蝴蝶紋飾,一端訂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背帶在胸前交叉,然後繞回背後從下端把羊皮系緊,尾端自然垂下,類同有“尾”,與東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甯蒗納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帶,用很多的寬布條制成,層層纏于腰間,寬的可達二十多公分。腰帶下面系着的,是寬大的百褶長裙。
以麗江縣城大研古城為代表的納西族民族服飾,未婚女子一般梳長發或紮長辨批垂肩後,已婚婦女則在頭頂梳發髻,喜歡帶藍色帽子。衣着方面,上身着寬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胫,前短後長,穿時将袖口卷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百褶圍腰,從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繡花鞋。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由于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着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釘着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甯蒗地區的摩梭人的服飾則另有特點。摩梭女子喜歡用牦牛尾或線制成粗大的假發辯,戴交纏式布包頭,上身着短衫,下着十分寬大的長裙。腰間用很長的寬布條層層纏繞。
納西婦女喜歡佩帶手镯、耳環等飾物。
服飾傳說
關于納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間和學術界有着多種推測和解釋,關于它的神話傳說也很多。相傳在很久以前,納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過着甯靜的生活。不料有一年出現了一個兇狠的旱魔,他放出八個太陽與原有的太陽一起,輪番烤灼大地,人間沒有黑夜,大地處處焦黃。有個叫英姑的納西族姑娘,立志要到東海請龍王。她用鳥的羽毛編織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頂陽衫”,披在背上向東方奔去。英姑到了東海邊,恰巧遇上龍三太子,兩人相愛。
龍王派龍三太子陪她回家鄉解除旱情。可惡的旱魔施記将龍三太子陷入深潭,讓大象和獅子把守潭口,可憐的英姑與旱魔一連搏鬥了九天,終因氣衰力竭,倒在了地上,從此,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麗江)。龍三太子拼死沖出深潭,呼叫着撲向英姑倒下的地方,變成縱橫麗江壩子的泉水。白沙三多神見狀造了一條雪龍,一連吞下了七個太陽,并把變冷後的太陽又吐到地上,隻留下一個太陽将之變成了月亮。三多神把七個冷太陽捏成了七個閃光的星星,鑲在英姑的頂陽衫,以資表彰。
為了紀念英姑,納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頂陽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勞勇敢,世代相傳,沿襲至今,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寓意納西族勤勞辛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