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一所何香凝美術館,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是為了紀念何香凝而設立的。同時也是推廣中華文化傳統的一個場所。那麼你知道何香凝是誰麼?你對何香凝又有什麼樣的了解呢?本期的深圳文化帶你了解何香凝。
【何香凝美術館】
何香凝美術館,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也是繼中國美術館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現代博物館。何香凝美術館以收藏、陳列、研究何香凝書畫作品為主,亦将關注相關的美術家并對美術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組織海内外高品位的美術展覽與精品典藏,通過對現代美術的學術研究及美術教育的推廣等,弘揚中華文化傳統,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中國美術界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
展品與意義
何香凝美術館以收藏、陳列、研究何香凝書畫作品為主,亦将關注相關的美術家并對美術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組織海内外高品位的美術展覽與精品典藏,通過對現代美術的學術研究及美術教育的推廣等,弘揚中華文化傳統,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我國美術界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
為藝術家和藝術觀衆、鑒賞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華僑城文化旅遊景區一流環境相融合。以舒适、典雅的環境氛圍,鼓勵人們問津藝術、座談作品、聆聽講座、參與創作;注重藝術家個人的藝術表達,搭建海内外美術界與廣大觀衆之間的橋梁,使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者之間融為一體,從真正意義上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何香凝美術館以何香凝藝術作品的收藏、研究、展示為基本學術工作,擁有國内外現存數量最多和最重要的何香凝藝術作品,集中了藝術家長達六十多年創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及相關文獻。既是何香凝藝術創作的完整體現,也是研究何香凝及相關藝術家的重要資料。
【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原名瑞谏,又名谏,廣東(今廣州市芳村區)南海人。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1897年與廖仲恺結婚。1903年夏東渡日本求學。9月與廖一起結識并多次拜訪孫中山,決心獻身民主革命,并受孫中山之托積極在留學生中進行活動。1908年8月經孫和黎仲實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數年,在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及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同時承擔收發孫函件等後勤工作,并為孫領導的起義設計繪制過軍旗等圖案。其在東京寓所成為孫及同盟會骨幹會員經常聚會的地方。
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廣東。辛亥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恺一直追随孫左右,進行讨袁與護法鬥争。陳炯明叛亂時極為關心孫夫婦的安危,并全力營救廖脫險。随後,大力支持孫改組國民黨,與廖一道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1924年8月擔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後,積極開展婦女運動。1925年孫在北京病危時入京侍疾,是孫中山臨終遺囑的簽證人之一。
孫中山和廖仲恺相繼去世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維護三大政策,努力推進國民革命運動。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大”中央執行委員。後代理婦女部長職,積極支持北伐戰争。
個人經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宋慶齡、毛領袖等通電讨伐蔣介石。1929年憤然與蔣介石決絕,後出國旅居歐洲。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鬥争,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1937年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與宋慶齡等提出恢複孫中山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戰。抗戰勝利後緻力于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的獨裁與内戰政策。
1946年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1948年1月與李濟深等在香港創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治協商副負責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全國婦聯名譽負責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負責人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着作編為《雙清文集》下卷。
藝術作品
何香凝,筆名雙清樓主,于1911年畢業于女子美術大學。她與丈夫廖仲恺一起來日留學,在女子美大學習日本畫,後追随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的需要繪制和刺繡軍旗、符号、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辛亥革命後在廣州受嶺南派影響,作水墨山水畫。1929年以後,為革命奔波鬥争,一段時間無法作畫。20年代末常畫寒冬不謝的梅菊和百歲長青的松。在上海、香港舉辦畫展。1929年去法國巴黎。
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以後立即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與柳亞子、經頤淵、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舉辦義賣展覽,慰問前線抗日将士。1938年以後,遷居香港,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并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這時期所作多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贈送或出售給華僑。香港淪陷後到桂林,以賣畫為生。光複後重回香港。
1949年以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負責人等職務。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内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緻圓渾細膩,色彩古豔雅逸,意态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作品《山水》表現的是深山農戶人家的田園風光。遠山幾重,運筆草草,遠處幡杆、屋頂隐約可見,近處小橋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風情畫。在這淡然的畫面背後,隐藏着畫家心理的不平。通過作畫年代和題詩可推知,這幅畫是畫家個人心情的宣洩,也吐露出畫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園。
1979年于中國美術館舉辦何香凝中國畫遺作展覽,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紀念館于廣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結束語】何香凝出生在大戶人家,卻不像大戶人家小姐一樣熱衷于打牌打扮,她熱愛讀書,有自己的主見,也因為有這樣的個性,才有了後來成為了民革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