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武夷四大名枞,大紅袍的發源地

武夷四大名枞,大紅袍的發源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3:12:26

  福建武夷山,該地最有特色的名茶便是《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和《水金龜》了,被稱為四大名枞。今天,我們要來關注的中國茶文化是“大紅袍”,這是一款珍貴、極其稀有的名茶,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起來看看福建文化吧。

  “大紅袍”名枞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

  關于“大紅袍”的來曆,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将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産。

  “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隻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複炒、複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複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颠的韻味。

  武夷名枞中數大紅袍享有最高的聲譽。可謂是烏龍茶中的“茶中之聖”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使岩茶愛好者更增加了對它的好奇心,傳說頗多。有的說:茶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采之。

  還有的說: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峭壁間,風吹葉堕,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當地還傳說大紅袍為岩上之神所有,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可自顧,無需人管理。有偷竊者,立即腹痛,非棄不愈,因此系神所栽,凡人不能先嘗。

  鐵羅漢:

  武夷最早的名枞。清代郭柏蒼《閩産錄異》(1886年)載:“鐵羅漢為武夷宋樹名,葉長。”其成名較早。原産地傳說較多的是武夷山慧苑岩内鬼洞中(亦稱蜂窠坑),該地兩邊崖壁聳立,茶即産于一狹長丈許的地帶,邊有小澗水流。竹窠岩也有一株與此齊名。另一傳說,以竹窠岩為原産地。

  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将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禦鐵羅漢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鐵羅漢葉的總稱。武夷岩鐵羅漢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鐵羅漢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

  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鐵羅漢的甘醇、綠鐵羅漢的清香;鐵羅漢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主要品種鐵羅漢、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等,多随鐵羅漢樹産地、生态、形狀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特征: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水平狀着生。葉長橢圓或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葉面微隆起,葉緣微波,葉身平,葉尖鈍尖,葉齒稍鈍淺密,葉質較厚脆。芽葉紫綠色,茸毛較少,一芽三葉百芽重42。0g。花冠直徑3。5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牙葉生育力較強,持嫩性較強。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産量高,每667平方米産烏龍鐵羅漢200kg。春鐵羅漢一芽二葉幹樣約含氨基酸2。9%、鐵羅漢多酚29。7%、咖啡堿3。7%。制烏龍鐵羅漢,品質優,鐵羅漢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産于福建省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岩下永樂禅寺之西的九龍巢。

  現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壁上有朱*題刻的“鐵羅漢”三字,由岩縫滲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鐵羅漢鐵羅漢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支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橢圓型,葉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内貨稍厚面發脆,嫩芽略壯,顯亮,深綠帶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