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經曆愛情也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那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愛情怎麼表達,從古至今就有愛情信物這一憑證,即使是再普通的東西都會被賦予濃濃的情意。那麼繡球就是壯族文化中愛情的象征。
繡球的傳統文化内涵
繡球是壯族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壯族青年男女相邀會集村邊、野外,分成男女兩方對歌。對歌中,男女雙方相互越來越了解,姑娘們會把手中的繡球擲向自己中意的小夥子。
小夥子接住繡球欣賞品味一番後又向姑娘抛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抛接,如果小夥子看上這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禮物,抛回饋贈女方。姑娘若收下小夥子的禮物,即表示接受小夥子的追求。
關于壯族以繡球傳情、求偶的風俗,自宋代以來屢有記述。可是壯族以繡球傳情、求偶風俗的源頭遠不止于宋代。不論是從文獻記載,還是從現代民俗材料來看,抛繡球本是歌圩中的一項活動,而歌圩是原始社會族外婚時期形成的。抛繡球求偶既然是歌圩求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起源或可上溯到原始社會。
在廣西“繡球之鄉”的靖西舊州和“山水甲天下”的壯鄉桂林,都流傳着關于繡球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一傳十,十傳百,繡球慢慢地變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進而相約成俗,演變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壯漢文化互動的典型表現
據研究,在今靖西舊州,繡球由早期的布囊包變為球狀并繡有圖案,是因為舊州原是州城所在地,受漢族先進工藝文化影響較大。繡球呈花狀球形,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鳥語花香的陶冶,另一方面與花婆崇拜不無關系。
壯族繡球多以紅、黃、綠等暖色調做底及面料,先用布制成花瓣狀,并在每瓣上用色線或加上色布繡成壯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的各種圖案,然後按6、8或12瓣等合成花球狀,在下端系一條五彩的絲墜或重穗子。托物言志,抒發情感,是繡球的重要功能。大體說來,繡球的傳統圖案主要有花卉果木、祥禽瑞獸、文字符号三大類:一是花卉果木,包括牡丹、菊花、梅花、芭蕉、荔枝等;二是祥禽瑞獸,包括龍、鳳、麒麟、仙鶴、十二生肖、青蛙等;三是文字符号,包括“萬事如意”、“歲歲平安”、“百年好合”等。其中,花卉果木類題材在繡球的圖案紋樣中占比最多。
壯族繡球文化在與漢文化的互動中傳承和發展。直至20世紀50年代,繡球一直是壯族男女之間傳情、定情的信物,由壯族姑娘在閨房完成,有很強的隐私性。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繡球跨越了“私密性”而具有了公共性——抛繡球成為了一項體育運動。
20世紀70年代末,電影《劉三姐》的重演是繡球由“私密性”物品轉變為公共物品的另一個推手,電影播出後,繡球被公認為壯族的标志物。改革開放後,繡球被開發成為民族手工藝品,逐漸走向産業化道路。
從“地方性知識”到人類共享文化的升華
繡球的傳承與發展經曆了從閨房隐私到廣西文化符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導、市場經濟的牽引和繡球工藝精英的帶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文化的商品化”成為核心。繡球正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政府文化機構的支持下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
走向市場的傳統文化必然要遵循市場的邏輯。正是在産業化發展的進程中,近乎消失的傳統繡球文化被發掘出來并賦予新的内涵,顯示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正是借助市場的力量,繡球文化實現了從“地方性知識”到人類共享文化的升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