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裡有很多,而其中非物質的文化傳承民歌與舞蹈是必有的,也是一個民族最具特色的一點。
那麼,在古今傳承下來的鄂溫克族文化裡,他們的民歌與舞蹈是怎樣的呢?随小編去看看吧!
鄂溫克族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文學,而且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一直流傳在民間,有着悠久的曆史傳統。民歌的曲調悠長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節奏悠揚、旋律奔放的獵歌和牧歌總令人逸興遄飛、心弦激越。
鄂溫克族民歌具有寬廣、抒情的特點,結構方整對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複或變化重複構成。鄂溫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聲音階。鄂溫克族民歌歌詞多用頭韻,襯詞較多,唱抒情性長調時,常喜用帶鼻音的唱法,使感情體現細緻入微。
鄂溫克族喜歡唱歌。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仆的性格。
他們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通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的叫故事歌。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别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樸的性格。
鄂溫克族傳統民歌中,除了單一調式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交替調式的民歌。其總的特點是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上的五聲調式、其中宮調式民歌、徵調式民歌與羽調式民歌的數量較多,而商調式民歌與角調式民歌則很少見,隻是在宗教色彩濃烈的薩滿音樂中較為常見。可以說,鄂溫克族民歌的調式特點,主要體現在宮調式、羽調式與徵調式民歌中。
鄂溫克族民歌以其精練、凝重的語句和自然純樸的寫作方法,淋漓盡緻地表現了鄂溫克族社會曆史的發展進程、審美價值取向、宗教信仰觀念、民族生活習俗及獨特的民族精神、卓越的文學創作智慧與才華,并具有曆史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
鄂溫克民族舞稱為“努給勒”,豪放、樸實,充分表現了鄂溫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努給勒”多由婦女表演,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舞蹈的特點,又有天鵝舞、跳虎、獵人舞等反映牧區和半山區生活的特色。
另外,在鄂溫克族民間還流行着反映鄂溫克人狩獵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愛達哈喜楞舞”(公野豬搏鬥舞)等,鄂溫克人通過這些舞蹈,充分表現他們的勤勞、勇敢、豪邁和樂觀的性格。獵區的舞會多在晚間圍繞篝火舉行,鄂溫克族民間流行一種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樂器。鄂溫克人随着口弦琴的樂聲,邊歌邊舞,動作粗犷,節奏鮮明,具有本民族獨特的風格。
進入新時期的鄂溫克族培養出了本民族藝術家,榮登《當代中國少數民族名人錄》的鄂溫克族明太,是内蒙古歌舞團的一級作曲家,就從本民族豐沛的藝術沃土中汲取營養,形成了自己的作曲風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