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曆史悠久,而畲族粑糟舞也有悠久的曆史及濃厚的民族文化。畲族粑糟舞是一種獨屬于畲族的舞蹈,它是一種祭祀與娛樂為一體的舞蹈。畲族粑糟舞在畲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地位,是畲族最古老的舞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畲族的粑糟舞。
畲粑糟舞因舞者圍繞粑糟,邊敲邊舞而得名,是畲族人獨創的一種古老舞蹈。主要流傳于黔東南州麻江縣境内。相傳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原始的粑糟舞是在老人歸天、衆族人為老人送終守靈而跳,為老人在陰間驅邪驅鬼,後來漸漸演變成喜慶舞蹈。
畲族粑糟舞源于一個悲壯的傳說。相傳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賴的人,能征善戰武藝高強,當時的朝廷因懼怕畲族人造反而設計将其誘殺。畲族人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在其葬禮上,族人義奮填鷹,将粑糟反樸在地,用木棍沖擊粑糟,喻義要将朝廷颠覆并進行沖擊(因“糟”與“朝”同音)。從此,沖擊反撲粑糟逐漸形成了一種喪葬舞蹈。
畲族粑糟舞的相關器具有:粑糟,一種糟狀木器長約1.3米,寬約0.5米,高約0.3米;木鼓,用木鑿空蒙上牛皮而成,長約1.3米,直徑約0.4米;銅鼓、鼓棒;木棍,多用硬木,長約1.5米,直徑0.07米。
跳粑糟舞主要分三個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祭祖,先由一位巫師在跳舞的場壩邊上燃香三柱,燒紙三張,口中念念有詞。其大意是:“列祖列宗,某某人已去逝,即将跟随你們而去,現在我們按傳統習俗為他(她)跳粑糟舞,把他(她)送到你們身邊……”。
然後将一個生雞蛋放入粑糟内,由巫師執棍将其沖爛(當地人認為如不沖爛雞蛋,則對跳舞者不利),最後将粑糟翻撲于地,跳舞開始。
第二部分:跳舞,也是粑糟舞的高潮部分,參加跳舞的人員僅限男子六名,跳舞者均可輪換上場。擊木鼓、銅鼓各一人(多為老人)。沖擊粑糟跳舞者四人,(多為青壯年)。
跳舞者必須在木鼓的指揮下進行,打擊木鼓有套固定的節拍,大多以口決的形式代代相傳,時而擊鼓面,時而擊鼓身,擊鼓面時,跳舞者用木棍沖擊粑糟底部,擊鼓身時,跳舞者用木棍擊打自己左或右跳舞者的木棍。
整個舞蹈分為上下各12小節,在每一節終了時,要按其節次繞粑糟轉圈。同時以棍相擊,舞到酣處,隻見棍棒翻飛,鼓聲粑糟聲振天,舞者大汗淋漓,甚為壯觀。一般跳完一次需一個半小時,送亡人上山前還需再跳一次。
第三部分:結束,最後一次跳完粑糟舞,舞者合力将粑糟翻回來,然後齊聲說到:公(太)得去了,意為死者已帶着祝願随着祖先而去。這時,死者方可被擡去下葬。整個過程結束。
粑糟舞的發展在某些畲族聚居地有所變異,粑糟舞逐漸被用到某些節日慶典和迎賓表演上,身着盛裝的婦女圍到舞場的四周跳舞,目前,跳粑糟舞的地區有麻江縣的岩莺、營山、六保三個村的某些村寨,參加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
畲族粑糟舞是畲族本民族土生土長的一種古老的舞蹈,是畲族人們代代相傳下來的一種文化形式,是畲族舞蹈中的一種,同時也是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