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扞衛國家完整,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故事

扞衛國家完整,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故事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8-15 01:25:24

  說起鄭成功收複台灣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驅逐未來侵略者的鬥争中,鄭成功對扞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在收複台灣這件是上具有着及其重大的曆史意義,下面小編就在為大家就帶來他收複台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1661年(永曆十五年)陰曆二月,鄭成功率領衆将士在金門“祭天”“禮地”“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準備就緒,船艦将士集結于料羅灣,候風進發。二十三日,鄭成功親率将士25,000(一說11,700)、戰船數百艘(一說300艘)自金門料羅灣放洋,向東挺進。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台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

  次日,鄭成功到各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将領留守,自己率軍繼續東征。澎湖到台灣雖然隻有52海裡,但如遇逆風,就十分困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刮起暴風,隻好返回澎湖。因大風不止,鄭軍攜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根據鄭成功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進行強渡。一些将領鑒于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貿然從事,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斯島受餓也。”于是,他下令立即起碇開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着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鬥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潛水健兒進入台江内海,偵察荷軍情況。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

  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隻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出兵。過了一年,清軍進軍福建的時候,派人向他勸降。鄭芝龍貪圖富貴,就抛棄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權也滅亡了。鄭芝龍有個兒子叫鄭成功(福建南安人),當時是個才二十二歲的青年将領。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時候,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

  後來,他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将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将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隻怕父親的性命難保。”

  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鄭成功兵力漸漸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他跟抗清将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占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裡,斷絕對鄭軍的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裡招兵籌饷,都遇到困難,就決定向台灣發展。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高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占了台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台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壓。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随他父親到過台灣,親眼看到台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複台灣。這一回,他下決心趕走侵略軍,就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隻,收集糧草,準備渡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