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古老的道家思想精華,創立了道家這一思想流派。
自那以後數千年,道家思想一直在流變中發展、前進,流傳下來許許多多學術著作、經典理論。
那麼今天的道家文化就為你總結,道家傳世智慧中,哪一句最經典。
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大道順應自然乃無為,順應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
賞析: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态勢、尊重自然規律,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則運行,地是以天的法則運行,天是以道的法則運行,道是以自然為法則運行。
賞析:老子在此用遞推的方法向人們闡釋了何為“道法自然”的原則。王弼在給《老子》作注時說:“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違也。”也就是說隻有順從自然規律,自然而然地生活,天、地、人才能按照各自的自然規律運行,相安無事。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善于使萬物獲益而不與萬物相争,它安處于衆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處世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親相愛,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治理,辦事善于發揮才能,行為善于待機而動。正因為像水那樣與萬物無争,所以才沒有煩惱。
賞析:道家認為,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争,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而有道行的人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于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為人處事應該順從天意,順其自然。
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馳騁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空隙的東西。所以我知道了“無為”的好處。
賞析:“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局限于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為道家思想概括一切從屬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學概念。“至柔”在這裡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老子在這句話中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
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賞析:道家認為,在自然面前,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規律生存、進化、發展着。天地對萬物不加幹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态度。
以上這些出自道家經典的句子,都是曆經千年流變依然脍炙人口,盛行不衰的智慧之語。但其中最經典的,應該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莫屬,這句話,在小說、影視作品中經常登場亮相,想必大家經常聽、也經常引用,但也正是這句話,暴露了我們最常犯的國學錯誤。
許多人以字面來理解這句老子名言,認為“不仁”指的是“不仁慈、殘暴無道”,反應的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然而實際上,“不仁”指的是不感情用事,全句不是表達遭受到統治者的壓迫和歧視,相反,指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即,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這句話表述的是老子無神論的思想傾向,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産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采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采取幹預的态度和措施,否定了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
結束語:道家思想深奧莫測,總是籠罩着一層神秘的玄學色彩,從古至今引起人們的各種揣摩與解釋。當今道家思想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在了解、學習道家典籍時,我們不能想當然,憑空猜測臆斷,否則就難以感受道家思想的魅力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