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有這麼一個地方他是印度、伊斯蘭、中國希臘、印度文化的交彙點,在曆史的遺留中它為我們帶來了極具震撼裡的筆畫藝術及雕刻藝術,更是文獻的寶庫。那麼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地區文化中敦煌文化的特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裡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保護、研究工作。
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彙與撞擊的交叉點,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着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龜茲文、粟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曆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曆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産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曆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内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于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産,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衆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秦漢之前,這裡居住着月支、鳥孫等民族。西漢初,漠北的匈奴趕走月支,占領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漢軍隊打敗河西匈奴,敦煌與河西走廊歸入西漢王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西漢在敦煌設郡,與酒泉、張掖、武威并稱河西四郡。
在敦煌之北修築了長城,在西部設立了陽關、王門關。從此,敦煌成為西域進入河西走廊與中原的門戶和軍事重鎮。為了鞏固敦煌的戰略要地,政府從内地移民來此定居,調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漢王朝對敦煌的經營與開發,确立了敦煌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
經過東漢王朝與曹魏政權的繼續經營與開發,敦煌在較長時期内保持相對穩定,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糧食生産基地。中原文化在這裡生根和發展,儒家經典得到傳播。産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傳到了敦煌,西晉時号稱“敦煌菩薩”的譯經大師竺法護及其弟子在此譯經傳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